是造型与审美,让黄花梨紫檀木焕发价值丨创

创始人访谈第六期这次,我们来聊一聊家具造型红木原木的价格连年上涨,是不是说明我的红木家具也在升值?料大、料粗的家具,就一定比“细胳膊细腿儿”的贵吗?明式家具造型那么多,凭什么就选这一款?这一期,我们来听创始人解读明式家具的造型艺术风格。

以下是录音整理

讲述人:居贞创始人张峰桥

不是所有紫檀、黄花梨的家具都值钱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很多人拿小叶紫檀和黄花梨做家具,当做一种投资。现在想拿出来变现,发现居然没人接手,是什么原因呢?近年来,珍贵红木原木的价格一直在飞涨,但木料制作成家具了,就不一定值钱。那批家具首先是因为造型不够漂亮、不耐看,二来工艺粗糙,而且用料偷手,比如大边用料太薄、斜劈取料,以致于后期再利用的价值极低,这些好材料就被浪费了,很可惜。▲年紐約佳士得拍卖此件简约之至的黄花梨炕几以1,,美元成交▲同场参拍的螭龙纹翘头案,成交价,远低于炕几由此可见造型、工艺对家具的影响之大木料只是一种载体,选料是第一步,要与经典的造型、精湛的工艺相配合,才能让木料产生最大价值。“明式”是家具风格的一种,追溯历史源流,我国的硬木家具制作经过了这五次造型风格的演变:第一次“明式家具”造型,王世襄先生所说的“从明代嘉靖、万历到清代康熙、雍正这二百多年间的制品”,以造型淳朴大方、材美工良、装饰精简为世人所喜爱。

第二次是“清式家具”,以清宫造办处尤其是“乾隆工”样式的宫廷家具为主导风格,紫檀取代黄花梨成为主要用材,强调装饰性,富丽堂皇,很有皇家气派。

▲年北京保利春拍现场这件清乾隆紫檀顶箱柜以万元落槌,是全球最贵的“柜”之一接下来是清晚期至民国这三四十年间特别风靡的“海派家具”,这种风格受到欧洲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中西合璧,常用大红酸枝。第四次是90年代在福建东阳地区盛起的一种红木家具风格,以用料粗壮为主要特征。第五次就是现在大家常说的“新中式”风格,有古典的中式元素,在表现上更加现代、更有融合感,选材上也不拘于传统几种高端红木。纵观近二十年来全球古董家具拍卖,从市场认知度来看,显然是明式、清式家具更胜一筹。这二者间,居贞又主要聚焦在“明式家具”上。

现在的“明式家具”能比明代做得更好

明式家具的经典美感,毋庸置疑。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明代社会背景相关,社会稳定、经济富足、文化繁荣,以及很重要的——文人参与设计,设计理念与人文关怀的融合,为家具赋予了深邃的文化内涵。“内敛蕴藉”、“天人合一”、“虚实相生”等思想也反映在家具造型上,东方审美基因的延续,让这种美感依然为今人所欣赏、喜爱和膜拜。居贞聚焦在明式家具上,首先当然是我的个人喜好,更重要的是它经过几百年时间历练的美感,全球收藏家的追捧、各大知名拍卖行频频破纪录的高价,都公认其巨大的升值潜力。▲黄花梨圈椅一套四张年3月17日在佳士得纽约以9,,美元成交

▲明十七世纪黄花梨画案

年3月17日在佳士得纽约以3,,美元成交

▲清十七/十八世纪黄花梨圆角柜一对

年11月29日在佳士得香港以36,,港元成交

清式家具我也很喜欢,但难以涉足,它是一个皇权集中下的产物,对于个人制作者来说难度太大,工艺难以配套,珐琅、百宝嵌、掐金银丝等工艺早已没落或失传。其实,现在制作明式家具完全有可能超越前人,甚至比明代做得更好:一来高端红木如黄花梨、小叶紫檀的成材周期很长,现在的木料储备更足;二来,几百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结构、榫卯样式,形成了远比明代丰富、完善的数据库;第三点,现在我们所使用的的工具,是远远超越前人的。

只选明式造型里的最精品

我花了十几年时间潜心于明式家具的研究,大量时间泡在全球各大博物馆观赏学习,翻阅经典图录出版物、与藏家行家交流等等,尽可能多去上手古董家具实物,仔细观摩,反复对比,不断积累明式家具的知识素材,一点一点填充成我的“家具数据库”。从传统中领悟、不断思考总结、纵向筛选对比,比如椅具中常见的官帽椅,有不出头和四出头的、背板光素或雕花的、椅面下用券口或罗锅枨的等等,在细分类别里,一一梳理清晰。如此,当居贞需要做一件官帽椅时,就能精准地选择出美感最佳的那一例。

▲明末清初黄花梨瘿木高靠背大南官帽椅

北京保利年秋拍,成交价.5万元

▲居贞所制南官帽椅

最好的造型,与珍贵的材质、精湛的工艺相结合,才能共同成就一件能被称为“艺术品”的明式家具。居贞创办近十年,也就只选出了这么几款。

回归传统,寻求家具审美的根源

现在,“家具”在学术专业上属于“工业设计”,造型上要求适度的比例关系、直线与曲线的组合使用、各个部件间的匀称协调等等,这些当然是必要的,是“合乎于理”的部分。《长物志》有记:榻“座高一尺二寸,屏高一尺三寸,长七尺有奇,横三尺五寸,周设木格,中贯湘竹,下座不虚,三面靠背,后背与两傍等,此榻之定式也”。这说明明式家具的尺寸符合人的使用要求,实用性强,并已经形成了相应的制作标准。家具的“理”,这个制作的基本法其实早就明确了。

▲《长物志》中记载了各类家具的最佳尺度和陈设要点

曾经有段时间,我特别想做一件跟老家具一模一样的,就是1:1复刻,拿着卡尺一点一点量。做出来了,只能远远看两眼,根本经不起走近细看,有“形”而没有“神韵”。反复思考后,我有一点体会:经过几百年的使用,家具会磨损、皮壳会变化,器物的精神状态也随之有了细微变化。新制家具,是要推演家具刚做出来的那一年是什么样子,需要还原的不是精准的尺寸,而是制作者当时的心境。这放在中国传统审美体系里就很容易理解,照搬和临摹肯定是不一样的,家具不能复制,更在意气场的留存,既要“合乎于理”,又要“超越于理”,具备良好的节奏与和谐。何谓“最好的家具”?没有一个固定标准,也不存在一个绝对正确的比例关系,更像是一次人与万物关系的定义、一种生活方式的浓缩。最终,家具造型的奥义,和画一块石、写一个“永”字似乎没什么区别,都介于这种“理”与“意”之间,此中无穷意味,中国人深谙于心。

延伸阅读丨创始人访谈系列

(一)张峰桥的体验派收藏:眼力、眼光、眼界(二)修复就是让美得以完整地延续(三)居贞:当代生活空间里的明式家具艺术品(四)审美的深处是孤独的(五)搞清这几点,红木的水没那么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oyangshengwu.com/hlmgn/155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