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www.edunews.net.cn/2021/ywbb_0912/131570.html
人人生而有需求,不满足生存的需求,人就无法生存,人类社会也就无法向前发展,正如马克思说的:“人们首先必须满足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其它的一切活动。”一切庞大的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的大厦,所有的国家制度、法的观念,社会秩序等,都是从这个最基础的基本实践活动上发展起来的。
需求,《现代汉语辞典》(商务印书馆年3月第七版)解释为:名词,由需要而产生的要求。追求,解释为:动词,用积极的行动来争取达到某种目的。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排成五个阶梯,分别是: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社会需求;4尊重需求;5自我实现需求。其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为低级的温饱阶段,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为中级的小康阶段,自我实现需求则是高级的富裕阶段。
这个理论风靡全球八十年,成为企业管理,人事资源管理,人类行为心理分析的重要理论支撑和灵感来源,也有人不同意这种分类,认为有人本主义的局限性,分类也有交叉,更有人对各自人群追踪调查五年,得出结论说不存在这五层阶梯。
我没有研究过这个理论,本文的主旨也不是介绍这个理论,但人人有需求,需求有各个层面,有高低,在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发展阶段,需求有轻重缓急,这从人类历史上看,是不错的。吃不饱时最急需的就是食物,中国老百姓也说:“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哪有什么更多的选项呢。在社会结构树上,处于不同地位的人,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人,有不同层次的需求,这大体上也是不错的。
世界就由存在和意识组成,或者说,由物质和精神组成。因此,无论什么东西,都在这二者之内了。需求也是一样,不论分五层还是分七层,从类别上看,无非是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需求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但未必都是客观存在,既成地摆在那里,人必须自己努力去争取、去发现、发明、创造。这样一来,需求就变成了追求。也就是用积极的行动来争取满足由需要产生的要求。这样客观性就变成了主观性,名词就变成了动词。
既然吃、喝、住、穿是首先要满足的需求,自然也就成了追求当中的首选,其它层次的追求也一定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中国古代就有“民以食为天”的概括,就是“人生在世,吃喝二字”这样的俗谚,也不能简单地作为享乐主义,这句话本身就说出了人不能没有吃喝,“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道理。
几千年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步伐是缓慢的,近一百年来人类所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科技发展,乃至艺术产品,比人类历史的总和还要多,也就是说,几千年来人类的追求绝大多数是在追求物质而不是精神,尽管古人前人创造了很多精神财富,但此前生活的人类的绝大多数是在争取温饱中挣扎地度过一生。直到今天,地球上还有很多人仍然得不到每日一餐。我们也才是刚刚完成历史上第一次脱贫。
因此在世界和中国的民众生活中,物质的追求始终是有着最广泛深厚的民众心理基础的,富贵尊荣是人人所羡慕的理想生活。直到今天,衣、食、住、行、医仍然是百姓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这不仅无可厚非而且极为合理,存在决定意识。但物质和精神不可分离,精神也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如果说,支撑人类前行的是物质基础,那么引领人类前行的就是精神力量。
物质不足,那是米袋空虚,精神不足,那是脑袋空虚。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的今天,固然可以在物质上锦上添花,但更应该将追求的方向侧重于精神领域上来。现代人与古代人相比,物质上已经超出得太多太多了,但现代人精神上的成果与古人比起来,进步幅度则慢了何止一拍,以古人那样的物质条件,还为后人留下那么多的精神财富,现代人强大到了上天入地下海开拓南北极,但我们为后人留下些什么精神财富呢,留下一堆手机和塑料吗,留下满地的口罩吗,留下地球表面一片一片的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吗?
不同的追求将塑造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未来,一个人是这样,一个社会是这样,人类整体也是这样。我不是吃饱了不饿,得便宜了还卖乖,说不必看重物质,相反我很重视物质。没有现代化的战机战舰怎么保卫祖国的领海领空?没有“胖五”怎么实现登月之旅?没有钱怎么上学学知识?就连孔夫子教授弟子也不是免费的,还是要拎两条腊肉“束脩”来见的。孔夫子也是重视物质的,他就说“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即如果能得到富贵,就是去赶车,我也去干。
我也不是自己舒舒服服,劝别人去吃苦,“君子固穷”是君子安于别人不用你的意思,古代说这句话时,贫、穷、困都有不同的内涵,贫是我们今天理解的贫穷、贫困,而当时的穷与困与有没有财富不沾边。《说文解字》讲窮的意思是:极也。君子固穷是君子即使身处逆境,也会固守节操。穷是身子弓着在穴下,这是个象形会意的字。印度的苦行僧、古希腊罗马的斯多噶派也不是就要吃苦遭罪,而是一种修行。
我只是觉得在物质追求上要有清晰的定位,本来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不能反过来为了这个需要去生存,更不能成为生存生活的目的,越多越好,越高级越好,这一定是有问题的。尤其是当这个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了,还费尽心力疲于奔命地为名利财富而忙,必然会像老子说的“祸莫大于不知足”,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我们即使不必像颜回那样,“回也屡空”“箪食而饮、曲肱而枕”,但可以像子路、杜甫、刘禹锡那样看待物质生活。子路的理想是“愿车马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他想得到好车好马裘皮衣这样的名贵之物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朋友,杜甫在自家茅屋为秋风所破,长夜床前屋漏无干处之时,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也不是要当房哥,而是为了“大庇天下寒士”,这是什么样的追求,又成就了他们什么样的人生!刘禹锡的《陋室铭》81字,不单是优美成诵的文笔,也尽显诗豪的襟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者如何?“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因此虽然是陋室,但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物质上的追求是应该有限度的,尽管物质和精神的追求都是人生所必须的,但细区分还是有差别。
第一,物质条件如果不能满足人生存的基本需求,人就无法繁衍生息,而精神追求如果达不到满足人成为人的标准,一个人就是心智未开不辨美丑是非的行尸走肉。
第二,物质追求应该是有边界的,适可而止,否则一味追求它会使人异化即物化,成为物质的奴隶,而精神追求越高就会使人越成熟圆满,不像过高的物质追求反而使人堕落。
第三,超出所需范围的物质追求已脱离了物质需求的本意,用白玉碗吃饭,用黄金盏喝酒并不能增加食物的营养,坐黄金马桶睡花梨木床也不能使人大便通畅酣然入睡,该便秘仍然便秘,做噩梦仍然做噩梦。这种行为本身就违背“俭以养德”的教导。而崇高的精神追求会始终引领提升你的人生境界。
第四,物极必反,以追求物质利益为人生目标者心附于物,就无法做到不以物喜不为物奴,终生为身外之物而殚精竭虑,必将迷失自身,不知“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道理,也无法改变“富不过三代”的规律。而以精神追求为先的人则会“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最终将“止于至善”,成为新民,成为得道之人。
第五,财润屋,德润身,财多贼惦记,多藏必厚亡,而德不孤,必有邻,得道多助。有家谱更要有家训,颜氏家族不以有财闻名,但颜氏家训流传千古,朱氏家族不以聚物闻名,但有朱子治家格言流传后世,我们见到M云家训了吗?见到M化腾治家格言了吗?见到小目标提出者王某林的家规了吗?结果呢M二代,王二代是什么情况?对追求物质如此成功的人,这是他们想要的结果吗?
不同的追求,将造就不同的人生,其影响不仅是自身,还会影响到二代、三代,这不值得人们深思吗?
百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