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现代鲟鲈种业园培育良种鱼苗助力渔业

开阳县花梨镇翁昭村青山环绕、绿树成荫,清澈的大水井河蜿蜒流淌、碧水荡漾,贵阳农投集团投资万元建设的贵州现代鲟鲈种业园便坐落于翁昭村的绿水青山间。

  贵州现代鲟鲈种业园内,一排排露天的圆形养殖池格外醒目,一旁是工厂化繁育车间。

  自今年3月底建成投产以来,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的鲟鱼、鲈鱼鱼苗在这里繁殖、生长,被销往全省各地。前几天,又一批50余万尾的鲈鱼苗从这里运往铜仁。截至目前,已有余万尾良种鱼苗从这里“游”向全省。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苗是养殖业的基础,是最核心的环节,优质的育苗是支撑渔业发展的根基。作为贵州养殖模式最先进的鱼苗种业园、贵阳唯一的现代型鱼苗繁育基地,贵州现代鲟鲈种业园正积极探索“良种+良法+良养”模式,致力于打造现代渔业种业发展的示范样板。

  ■种业创“芯”破题一年自产鱼苗0余万尾

  “以前网箱养鱼的时候,贵州90%以上的鱼苗是从外省购买,后来贵州全面清理取缔网箱养鱼,但拆网箱,不拆产业,生态渔业迎来转型升级的大好机遇。我们抓住机遇,率先发展设施渔业,建设现代种业园,从根本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贵阳农投集团生态渔业部总经理孙伟说。

  年下半年,贵州现代鲟鲈种业园在翁昭村开始建设,不到10个月的时间便建成投用,主要繁育鲟鱼、鲈鱼这两种贵州水产市场主要的当家品种。种业园面积不大,占地仅80亩,但却“小而全”“小而精”,拥有鱼苗繁育区、亲本培育区、高位池养殖区、标鱼养殖区等区域,有机结合了工厂化车间育苗、流水池育苗、高位池育苗三种育苗模式。

  走进鱼苗繁育车间,一排排孵化桶整齐排列,纳米增氧机不停输送氧气,数不清的加州鲈鱼苗游弋其中。贵州现代鲟鲈种业园场长范思林正和往常一样检查鱼苗的生长发育情况,看看有没有受伤、带虫。

  “这些鲈鱼苗已破膜出苗一周进入转料阶段,鱼卵破膜出苗平游后主要喂活体丰年虫,一周后开始转喂虫粉饲料,喂养20天到1个月就可以转到循环水车间八角池标粗,标粗到一千多尾就可出售。”范思林说,工厂化繁育车间安装有空气能加热、紫外灯消毒、供气系统等,可以严格控制水温、水质、溶氧等条件,1至2个月就能繁育一批种苗,可以全年生产供应种苗,一年可生产0余万尾鱼苗。

  在鱼苗繁育车间隔壁的循环水车间里,是一口口直径6米的亲本培育池,3万余尾鲈鱼亲本已处于长成阶段。通过培育好的亲本,自己繁育好的鱼苗,能够更好地降低成本、提高鱼苗质量。

  “与传统的土塘繁育鱼苗相比,工厂化车间育苗养殖密度高,鱼苗长势快、体型好、产量高、成活率更高、抗病性更强、更耐运输。”孙伟说,我们繁育的鱼苗成活率能达到80%以上,养殖基地的反馈都很好。

  在外场,60个圆形流水池主要引入大水井河的河水养殖鱼苗和商品鱼,目前鲈鱼苗很快就能达到销售标准,鲟鱼也长到了四五斤重。4口漏斗形的高位池,现在主要养殖商品鱼,目前鲈鱼已经有六两左右重。

  打好种业翻身仗,依靠科技创新破解技术难题是关键。贵阳农投集团高度重视产学研用合作,积极与中山大学、省农科院、贵州大学、西南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高效稳定的合作关系。

  “原种主要来自中山大学林浩然院士团队选育的鲟鱼、鲈鱼品种,在繁育、养殖过程中我们也与高校、科研院所强强联合,通过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三种先进育苗模式,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孙伟介绍,下一步将重点培育好鲟鱼、鲈鱼这两种鱼,同时做好贵州土著鱼类品种选育工作,打造贵州名特优鱼类繁育基地。

  ■绿色生态养殖守好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是贵阳发展生态渔业的最大优势,既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更要保护好绿水青山才能做大金山银山。贵阳农投集团在建设贵州现代鲟鲈种业园之初,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用投资项目成本的四分之一打造“三点一线”水处理系统。

  “所谓‘三点一线’,就是对水进入池子前、在养殖池子中、尾水排放后进行全过程处理、动态处理。”范思林介绍,第一点处理是进水前处理,将蓄水池的底部设计成漏斗形进行进水沉淀处理;第二点处理是在养殖池里安装竖流器设备,能将养殖池里成型的鱼粪进行集中收集。

  种业园的外场流水池、高位池和车间水池均为动态水池,池中的水不是静止的,而是一直呈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动。据了解,这是利用向心力的作用,通过水推、气推和风车式增氧机的机械推动让水体运转起来,鱼粪便会随着水体转动集中到池子中间,只要打开排污阀,鱼粪便能轻轻松松排出池子进入下一步处理。

  “第三点处理就是对排放的尾水,通过微滤机收集、压滤机干湿分离、生态池生物处理、过滤沟渠处理、曝气池处理、湿地处理等,最终实现尾水达标排放。”范思林说,其中通过干湿分离等,可以将鱼粪收集处理后制成有机肥,用于果蔬种植。

  除了利用水处理系统实现生态环保,种业园还采用循环水繁育技术,将亲本繁育车间打造成循环水车间。

  “在循环水车间,池子里的水通过处理、过滤、杀菌等环节后又进到池子里继续使用。”范思林介绍,使用循环水不仅可以节约用水,减少对水的浪费,也能将水温、水质指标等维持在合理范围内,减少对鱼的应激反应。

  为了达到“良养”成效,种业园还针对不同的鱼类特性“定制”养殖方式。在高位池养殖区,池子里的水泛着藻绿色,这是有意为之的“调水养殖”。

  “通过加入藻类、菌类、有机质等,人工塑造适合鲈鱼生长的水生态环境。”范思林说,鲟鱼喜凉,在养殖鲟鱼的流水池上就专门搭了遮阳网。

  据介绍,目前种业园主要是繁育鲈鱼苗,接下来将建设鲟鱼苗繁育车间,通过“良种+良法+良养”,为全省生态渔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鱼苗。

  ■共享“三金”红利强化利益联结带动当地发展

  翁昭村海拔米左右,平均气温16℃左右,无霜期达余天,枇杷、柑橘等喜温水果种植超0亩。

  “这里气候温和,海拔较低,自然生态环境好,是鱼苗生产的好地方。”孙伟说,贵阳农投集团将种业园落子于此,便是看中这里得天独厚的气候生态条件。在发展中,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土地租金、就业薪金、产业红金”和产业带动,促进当地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致富。

  “村民将土地流转建设种业园,不仅可以获得每亩元的土地租金,还可以在种业园务工获得就业薪金。”孙伟说,目前种业园直接带动当地村民稳定就业20人。

  今年49岁的翁昭村田坝组村民姚望忠就是其中之一,当初规划建设种业园时他家就积极支持,把家里的5亩地流转给种业园。种业园建成后,他便开始在种业园上班,主要负责喂养20个露天流水池养殖的鲟鱼。

  “一天喂两次,早上6:30一次,下午6:00一次,喂完鱼就打扫下卫生,巡池看看鱼有没有缺氧。”姚望忠的家就在种业园的对面,从家到种业园走路几分钟就到。“以前种蔬菜天干旱就没收成,我在种业园上班后,每个月有3元的固定工资,还教我们养殖技术,管一日三餐,工作比种地还轻松,加上土地租金,一年纯收入有四万多元,真的比以前好太多了。”姚望忠说。

  同样来自田坝组的罗玉菊是种业园的“厨娘”,每天做两顿饭,一个月有2元的工资。“在家门口上班,有稳定收入,还能照看到家里面,生活越来越好了。”罗玉菊说。

  产业发展的红利不仅让村民的荷包更鼓了,也让村集体经济更壮大。“我们村合作社整合资金入股种业园,每年有6%至8%的产业收益分红,而且种业园不管盈亏都会拿出部分收益分红给村集体充实村集体经济,用于解决公益性问题。”翁昭村党总支书记黄文权说,种业园把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在一起,能带动大家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种业是生态渔业发展的‘芯片’,发展渔业种业不仅是大有可为的产业,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也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作为国有农业龙头企业责无旁贷、使命重大。”孙伟说,下一步种业园将继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为当地想养鱼的村民提供育苗、技术、饲料等,指导村民小型生态养鱼场养殖商品鱼,然后统一回收销售,把产业发展成果留给村民,更好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带动当地生态渔业发展。

来源:贵阳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oyangshengwu.com/hlmjj/156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