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这个村不得了,种植的这种水果让人百吃

春疏花、夏疏果、秋施肥、冬修剪,大豫镇大同村水梨种植凭借品质誉满如东,而今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这个老典型有了不少新的想法——“梨明星”有了新追求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金秋时节,梨园飘香。大豫镇大同村的亩精品示范果园陆续迎来丰收,47组村民施金初早早就开始忙碌起来,不少顾客纷纷上门收购他家的“翠冠”梨。

今年是施金初种植水梨的第23个年头。由于梨形好、品质佳,施金初积累了一大批客户。“客户都是提前跟我订货,不然等梨子熟了,就买不到喽。”施金初颇有些得意。

有一个特殊的“客户”,每次上门时,施金初总会和他聊上半天,果园的发展情况、果树的种植方式都是两人聊天的内容。这个特殊的“客户”就是大豫镇林果站站长沈善冲,关于水梨种植,沈善冲最有发言权。

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豫丰村有很多农民种植果树,后来与周围几个村合并成现在的大同村,因为种植效益高,带动了周边绝大部分村民发展果树生产,“豫丰”黄花梨、杭青梨由此叫响县内外。然而好景不长,外地新出了一种利用套袋技术生长的白梨,个大、水多、皮薄、肉嫩,打入本地市场后对“豫丰”梨形成了巨大冲击,价格也随之跌到谷底,极大地打击了梨农们的生产积极性。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沈善冲和村干部买来白梨,几个人凑在一起细细品尝:“又甜又香,水分也多,确实不错!如果我们也种这样的品种,还愁没有销路,卖不到好价钱吗?”村里与农技部门一起研究对策,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全部更新改种“翠冠”“丰水”“圆黄”等近10个优质新品种。他们还不定期从外面请来专家,为梨农讲授最新的疏果技术和栽培技术。“我家的梨原来就是露天种植,卖相不好,口感差,后来跟镇上学习套袋长,梨子又大又好吃,平均一亩田产量多了30%,”施金初说。

这几年,大同村的果园已经不使用复合肥,改用有机肥;通过秸秆生物反应堆改良土壤,恢复地力;用防虫网和杀虫灯杀灭果树害虫,减少农药使用量。

村党总支书记冯金辉指着比拳头还大的“翠冠”梨告诉记者,为了避免出现“好梨卖不上好价钱”的尴尬,村里整合种植资源,成立豫丰果蔬专业合作社,发展经纪人队伍,并注册了“豫丰”牌商标统一向外推广。产前、产中、产后的全套服务,使得“豫丰”牌水梨连续多年丰产又丰收,梨农们一个个卯足了劲,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全村多户种植水梨多亩,每公斤零售价高于市场价2元左右,亩收益达到万元以上。

进入新时代,不少地方都开始探索产业植入,大同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小心思。“只有延伸产业链,让一产、二产、三产深度整合,才能进一步做大果园经济。”冯金辉告诉记者,他们计划以乡村旅游为抓手,积极发展生态田园观光经济,除利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oyangshengwu.com/hlmjj/156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