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冰箱、没有空调、没有电扇的几千年里,古人运用其智慧,创造了好些行之有效的避暑方法。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还真有些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摇扇是一种需要手指、腕和肩部关节、肌肉协调配合的上肢运动。盛夏时节,老年人经常摇扇纳凉,正是锻炼上肢、关节、肌肉的好机会。老年人夏日摇扇应有意识地多用左手,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血管疾病的发生。中国古代,人们喜欢温酒,温酒不伤脾胃;夏季时也嗜喝冷酒,冷酒可以避酷暑。楚国地处南方,盛夏时饮冰镇酒,自然是莫大的享受。
清代宫廷普遍使用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这种器具当时被称作冰桶,洋桶,是由古代的盛冰容器--冰鉴演变而来的。它们一般为木胎,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成。外形口大底小呈斗状,清代宫廷木质冰箱上面以厚木板为盖,腰部上下箍铜两周,箱的两侧设置便于搬运的铜环,四条腿足为硬木活中的敼腿膨牙做法。足下安托泥,用以隔湿防潮。这种冰箱不仅外形美观,而且结构科学合理,与现代冰箱有异曲同工之妙。箱内一般采用导热性较弱的铅或锡为里,这样既能起到较好的隔热效果,延长天然冰的使用时间,又可以避免融化的冰水侵蚀木质箱体。盖板通常为两块,其中一块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块是活板。使用时可将活板取下,先在箱内放入冰块,然后便可以将瓜果、饮料等食物镇于冰上。箱底有小孔,可以随时排放冰水,保持箱内清洁;箱盖则雕有镂空的通气孔,用于散气通风,在保鲜食物的同时,亦可借助里面排出的冷气降低室内温度,进而起到空调的作用。由于木冰箱的成本较高,使用场合主要限于宫廷和上层权贵之家,因此流传至今的实物并不多见。
其实,早在奴隶社会,古代人就懂得冬冰夏用了。冬天,他们会把在河面凿取的大块冰块藏在地窖里,再用土厚掩贮藏,这样夏天就可以取出来用了。当然,这种得来不易保存不易的冰块也只有那些贵族和富裕人家可以享受。到了封建时代,我国先人的避暑智慧就更令后人惊叹了,他们发明了很多避暑的工具,比如唐朝女子的避暑方式,不但前卫,还尤其惹男人的注意。
古代没有电冰箱,我们聪明的祖先就用冰窖来贮存冰块。据悉,这种奢华的避暑方式最早出现在周代,当时只有官府才有。一般来说,官府会在头年冬天大量贮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第二年夏天到来时,便从冰窖中取出冰块或者白雪,摆放在卧室里,冰雪在融化时会不断散发凉气,其制冷效果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空调,而且不消耗能源,不污染环境。到了明清时期,这种用冰块避暑的方式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每到盛夏时,官民都会大量用冰,取一桶冰,凿孔置于地,顿时凉风满屋。
还有一种避暑工具是蟒蛇皮,听起来有点恐怖!有一年夏天,唐宣宗召翰林学士韦澳、孙宏进宫,这俩人顶着酷热见到宣宗,行礼后刚一坐下,顿时感觉寒气逼人。原来是宣宗使人悬挂着龙皮在亭子里面,可以保持亭内的凉温,龙皮的透气性还能使室内空气清爽。而这所谓的龙皮,就是蟒蛇皮!当然,由于蟒蛇的凶猛和稀少,这种东西寻常人是肯定不可能拥有的。古人避暑的方式虽然实用又有趣,但最时髦的消暑方式还得数唐代。到了唐代,生活在长安的女子为了又美又凉快,发明出了一些特殊的衣裳。
唐朝发明的特殊衣裳里就数薄、透、露的半臂装和袒胸装深受女性的青睐。半臂装可以看做是古代的短袖衫,在千年前的唐朝算是相当的前卫了。而比半臂装更大胆的,则是袒胸装。张艺谋执导的《满城尽带黄金甲》里所谓的爆乳装,其设计灵感其实就是源于唐朝的袒胸装。在那个封建的时代,这种服装刚开始是被唐高宗李治严令禁止的,但是后来的皇帝还是允许女子穿这种衣服。而这些特殊的衣裳就从民间火到了宫廷,甚至就连武则天每每到了夏季也只穿这种衣裳。当然,这种时髦的衣裳穿在唐朝女子身上可是赚足了古代男人的眼球,时至今日也深受女性的喜爱。
唐代服装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奈良时代移植的唐朝服饰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朝汉服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服的长处。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彩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唐代是中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中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时至隋唐,中国服饰的特点是出现了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贯彻保持汉族的传统汉服。在其它时间,胡服(即鲜卑装)系统也溶入唐代仕官的着服中。
《后汉书》中长安时谚:“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虽然本意是讥讽“上之所好,民必甚焉”,但若从时尚的角度来考察,却也绝好地说明了长安不仅是唐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时尚之都。总体来说,唐代女性时尚的主要潮流是:由遮蔽而趋暴露(样式),由简单而趋复杂(花纹、妆饰),由简朴而趋奢华(服装风格),由清秀而趋丰腴(身材和体型)。具体说,唐代女子追求时尚是全方位在“发”、“眉”、“唇”、“胸”以及“衣”等诸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她们的发式爱梳“高髻”和“堕马髻”;眉毛的化妆也有两种,一种是细而长、一种宽而广,但画得都很淡,即所谓的“淡扫蛾眉”;嘴唇喜欢注乌膏。白居易《时世妆》诗曰:“乌膏注唇唇以泥。”《唐书·五行志》也有记载:“元和之末,奇异化妆流行,不施朱粉,唯以唐代女子的‘时世妆’(乌膏注唇)。”至于露“胸”,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没有哪一个朝代敢与唐代女性媲美。唐代女俑和壁画是这方面形象的铁证,“她们”无视礼法,一反传统,坦然表现出对人体美的大胆追求;服装上,唐代就更不用提了,地球人都知道的“唐装”,虽然是中国传统服装的统称,但足以说明唐代服装的千姿百态、灿烂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