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心宇
有些古典家具因为残破常被后人改头换面。如果改好了既能发挥它的作用,又不失文物研究价值,更是对古人的尊重,若是改得和原作悖离太远就是“浪费”行为了。
《明清家具》(上)一书中有一“黄花梨树围”。此树围四面镂空,每面分三层打槽装板。中间透雕《捕鱼图》,上下以葡萄纹和菱花纹做装饰。此物做工精致,被称作传世孤品。
故宫藏品图录中的“明黄花梨镂雕捕鱼图树围
树围的作用主要是保护树木。在古代贵胄之家的庭院中,不但种植珍贵的玉兰、海棠、桂花等树木,同时还喂养一些如仙鹤、鹿和用以驾车的山羊等吉祥动物的生活习惯,这是当时社会上层人士品位生活的标志。为防止鹿与山羊等牲口啃咬及人为伤害,主人往往会在树下加一圈儿木制栏杆——“树围”来保护树木,同时装点庭院。
即然是起防御作用的树围,材料一般会采用不太珍贵的,又不怕腐烂且耐雨淋的柏木、杉木等木材刷上红漆使用,采用黄花梨木做树围的情况非常少见。从木性上来说,黄花梨涨缩率极高,并不适于室外使用,若经风吹日晒雨淋极易开裂损坏。
顶部围板透雕葡萄纹,中间围板透雕捕鱼图
此黄花梨树围采用薄板内外透雕的精致工艺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因为这种工艺不适合室外使用,若把它放在室外,恐怕用不上多少年就“粉身碎骨”,哪还能流传至今。而“树围”围板之间横竖材直接“相顶交接”的榫卯结构也有悖于传统家具惯用手法,令人望而生疑。
内外全部透雕
况且,古代园林设计中,设计师会考虑树围的造型与颜色是否与周边环境协调。显然,这个精致的黄花梨树围与周围的红墙绿瓦,参天大树,石头台阶等高大建筑环境并不匹配,其看上去更加纤细脆弱,达不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看过古画的人便会知道,树围都做得高高大大的,至少要有牲口无力啃咬的高度才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而这个树围高94.4厘米,还不至一米的高度恐怕还拦不住个头大的动物的侵袭。
另外,树围大都成八角形、圆形、方形,这样的形状才能将树木底部完整包裹起来,而此件黄花梨树围的长方形造型则令人费解。
种种迹象表明,此物真实的身份最初并不是树围,是他物被改之后形成的。其六面雕花木板极像清早期盛行的屏风。上面透雕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渔夫正要撒网做打鱼状,还有葡萄的枝叶摇曳生姿,一副渔家乐的场景。这种风格、题材和清初大量盛行的黄花梨12扇祝寿屏风非常接近。所以,村围的前身很可能是屏风的下半部分,因上半部分损坏或丢失,便索性截断只保留下面的部分,后来,有好事者用下面的部分拼揍改装成树围这个稀有的品种,谋取商业利润。而现今,不知个中原因的人们也将其视为传世孤品。
虽说将屏风改成树围子不免牵强,但原件的精美雕刻及精良用料仍有赏析价值和文物价值。抛去树围之名,我们仍可将此物视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去欣赏它、爱护它。(观木家新浪微博: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比较好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