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件黄花梨笔筒,年代工艺形状各不相

笔筒,是我国古代文房用具之一,专门用于搁放毛笔。一般认为,笔筒起源于明朝中晚期,其材质有竹、木、瓷、漆、玉、紫砂等多种。其中以名贵黄花梨制作的笔筒,到清朝康熙年间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因存世极少,也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7月初,应知名实力派收藏家李伟(华子)之邀,我从天津专程赴长春,在与李伟充分沟通交流的同时,也参观很欣赏了他的各类藏品,确实眼界大开,很有收获。李伟收藏了很多明清黄花梨家具及用具,其中就包括不少笔筒。与大件的黄花梨家具不同,笔筒体积较小,购买相对容易,也便于收藏、欣赏和把玩,因此得到很多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件清康熙年间的黄花梨笔筒,同时也展示另一件民国的笔筒,其虽年代较晚,价值亦不及前者,但两相对比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题图:两件黄花梨笔筒摆放在一起。左边出自清康熙时期,有明显的束腰;右边是民国之作,通体笔直,体积也稍小。

清代笔筒上部,里面是明显的老皮壳。李伟解释道,一般体积较小的称为笔筒,如果个头较大,则形象地称为“笔海”,民间也称“神木筒”,即由大块的黄花梨木(又称“神木案”)制作而成,这也是一种尊称。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件古董的背后,都有与其年代相关的各种故事和知识。

细看外观,黄花梨特有的“鬼脸”可不少。

图为笔筒底部,敞口、圆腹、平足,是笔筒的三大外形特征。李伟表示,当时清代制作木制笔筒的工艺已非纯手工,而是达到了“半机械化”。工匠掏出里面的木头后,还可以再作他用,在保证笔筒制作品质的同时,也避免了名贵木材的浪费。

换个角度欣赏,笔筒表面的山水纹连绵不断,海黄特征非常明显,而越黄的纹路会间断,这也是区别二者的一个要点。

相对而言,这件民国黄花梨笔筒就稍显逊色。

虽也是老物件,但外圈的包浆经过了打磨处理,整体感觉明显不如前者精致。

不过,材质本身的特征仍清晰可辨。

黄花梨笔筒表面通常无需雕饰,在尽显木材本身纹理自然美的同时,也符合笔筒表达出的文人气质和文化内涵。

可以看到,民国黄花梨笔筒的底部中间是开口的,堵可取出。李伟说,笔筒的堵一般由软木制作而成,其作用一是防裂,二是方便制作时拿取。

李伟(华子)简介

李伟,又称“华子”,男,年生,民革成员,实力派收藏家、企业家。祖籍山东,上小学时随父母来到吉林长春。年入伍,转业后先在长春百货大楼任职管理,之后自立下海,分别做过钢材、水果、建材、布料生意,还开过汽车修理厂。年进入房地产行业,曾成功开发长春市南关区自由花园小区等项目。年到北京发展,年回到长春,目前企业发展涉及多个领域。

受家庭影响,李伟从小就喜爱收藏,并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年正式入行,至今已超过30年。多年来,李伟一边做生意一边从事收藏,干事业踏踏实实、颇有建树,收藏亦注重学习、勤于实践,逐步在业内占有一席之地。李伟收藏品类较多,其中精品不在少数,尤其在舍利子、明清家具、瓷器和瓷板画等领域见长。

李伟为人低调谦和,事业有成之后多次主动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积极回报社会。他与国内知名杂项收藏鉴定专家须小龙、天津资深收藏鉴赏家刘德明等业内精英亦师亦友,经常交流切磋,收藏实力和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已成为业界新锐。展望未来,李伟期待与广大收藏爱好者多多交流分享,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博事业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oyangshengwu.com/hlmjg/159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