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红木女王黄花梨演变史

今天是“妇女节”的前一天,日子有点特殊,大学生称之为“女生节”,在网络上,则称为“女王节”。

既然不能免俗,那就一俗到底。在33种红木中,黄花梨在民间素有“木中之后”的美誉,在这里我们应个景,通俗地说,也就是“红木女王”咯。

那么关于黄花梨,你真的了解吗?不得不知的一些资料,史上最全最精准,在此集结整理。

黄花梨素有“木中之后”之称,以其材质名贵,是制备传统家具的绝佳良材而知名,但在我国很长一段历史上,并没有这个名字。关于它的记载,迄今所知最早起于唐代,出现在当时的医药学书籍中,称“榈木”,如:

榈木,味辛,温,无毒。主破血、血块冷嗽,并煮汁及热服。出安南及南海。人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为枕令人头痛,为热故也。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木部卷第四》

▲海南、越南及东京湾(北部湾)示意图

到了南宋,民间已经有“花梨”“花梨木”的称呼,它最早见于成书于南宋理宗朝的《诸蕃志》,作者赵汝适,是当时著名的地理学家,写作此书时,他正在福建路市舶司兼权泉州市舶使的任上,十分熟悉当时南宋与南洋海外各国的贸易、交通情况,所以能“叙述详核,为史家所据”。书中对“花梨”记载有两处:

麝香木,出占城、真腊。树老仆,湮没于土而腐,以熟脱者为上。其气依稀似麝,故谓之麝香。若伐生木取之,则气劲而恶,是为下品。泉人多以为器用,如花梨木之类。

——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下·志物·麝香木》

对于这条记录,很多学者都有转录,甚至据此认为“麝香木”也是花梨木或黄花梨的一种,其实是不对的,作者在此处只是说明它做家具与花梨木有相似之处。另外,艾克先生在其《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也着重引述了《诸蕃志》的这条记录,说它:“这引导人们想到可能是有意把木材放到土地,使它通过潮化而经历一种成熟和变色过程。也许这能说明大多数较老黄花黎木家具的芬芳香味和浓艳深色的由来。”这同样也没多少依据,只不过是《诸蕃志》中描述的这种做法与海南当地人们把黄花梨埋入土中,以虫蚀潮化的新材处理方式相似而已。

▲海南黄花梨板料

四郡凡十一县,悉隶广南西路,环拱黎母山,黎獠蟠踞其中,有生黎、熟黎之别。地多荒田,所种秔稌,不足于食,乃以薯芋杂米作粥糜以取饱。故俗以贸香为业。土产沉香、……青桂木、花梨木、海梅脂、琼枝菜、海漆、荜拨、高良姜、鱼鳔、黄蜡、石蟹之属。其货多出于黎峒,省民以盐、铁、鱼、米转博,与商贾贸易。

——宋·赵汝适《诸蕃志·附·海南》

《诸蕃志》的这第二条记载十分珍贵,它首次明确谈到海南当地出产“花梨木”,并介绍了当时海南黎人的粮食收入不够,很多人以香料贸易谋生。当时大陆沿海的人们用盐、铁、鱼、米来和海南当地居民贸易,以获取那里的土产品的情况。后代的海南方志,在这些方面的介绍,都对《诸蕃志》有所参考。

▲黄花梨笔筒

明朝以来,史籍中对于“花梨”的记载开始丰富起来,当在有明一朝,还尚未出现“黄花梨”这一称呼,但对比不同记载,却出现了“花梨”与“花黎”的名称差异,值得我们来一一探讨。

首先是在明初,成书于洪武朝的《格古要论》。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虽成于明初,但在后来经过后人比较大篇幅的增订修改,小编查阅的是该书的四库全书影印本,它对“花梨木”记载如下:

花梨木,出南蕃,紫红色,与降真香相似,亦有香。其花有鬼面者可爱,花粗而色淡者低。

——明·曹昭《格古要论·卷下·异木论》(洪武朝)

▲15世纪初(中国明代早期)海南与交趾地区(今大部分属越南)示意图

在稍后的明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完成了“七下西洋”这一航海史壮举,根据他的航海经历,他的一些随行官员也写成了不少记载海外番国风物的地理志书。得以存世而记载最详的当属马欢的《瀛涯胜览》,书中便有两处记载到了黄花梨,作的却都是“花黎”,原文如下:

其国产黄连香、罗褐速香、降真香、沉香、花黎木、……象牙、翠毛等物。

——明·马欢《瀛涯胜览·暹罗国》(永乐朝)

有等小样椰子壳,彼人旋做酒锺,以花黎木为足,用番漆漆其口足,甚为希罕。

——明·马欢《瀛涯胜览·溜山国》(永乐朝)

《瀛涯胜览》的这两条“花黎”的记录,为当代很多学者所忽略,也少见引述。到晚明万历年间,由黄省曾抄录、改编自《星槎胜览》《瀛涯胜览》等书的《西洋朝贡典录》在谈到上述两条记录时,记载的却都是“花梨”。如诸如以下这些记录:

国之西北可二百里,有市曰上水,……多花梨木、黄蜡,多白象、白鼠、狮子猫。

——明·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暹罗国第十》(万历朝)

凡为杯,以椰子为腹,花梨为跗。

——明·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溜山国第十四》(万历朝)

▲黄花梨老刨子

事实上,明朝嘉靖以来,史籍提及“黄花梨”,一般都说“花梨”而非“花黎”。追其原因,小编以为,史籍都为文人所书写,作为一种文学称谓,古人夷夏之妨的观念比较重,所以不可能将相对未开化的黎族同胞的“黎”字拿来做黄花梨的名字。查看历史上的这些记录,莫不如此,如:

“花梨木、鸡翅木、土苏木皆产于黎山中,取之必由黎人,外人不识路径,不能寻取,黎众亦不兼容耳。”

——明·顾岕《海槎余录》(嘉靖朝)

有人在转录这条记录时,有意将“花梨”写成“花黎”,借以说明“花黎”或“黄花黎”的称呼来源。但经查阅,小编发现这一条记录的原文的确写的是“花梨”。

“木性坚,紫红色。亦有花纹者,谓之花榈木,可作器皿、扇骨诸物。俗作花梨,误矣。”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嘉靖至万历初)

《本草纲目》的这条记录,是作者李时珍对陈藏器《本草拾遗》那条记录作的注解,他明确指出当时民间称医药学中的“榈木”“花榈”为“花梨”。

▲位于海南海口公园的海南黄花梨树

黄杨、乌木、花梨、鸡翅……

——《琼州府志·卷三·土产上·木属》(万历朝)

在不同年代,都有编修的海南地方志书,小编查阅的《琼州府志》系为明朝万历年间编成的,原书现藏于日本,书中的第三卷,在介绍当地的木属土产时,明确写的是“花梨”,并非“花黎”。

花梨产交、广溪峒,一名花榈,树叶如梨而无花实。木色红紫而肌理细腻,可作器具、桌、椅、文房诸具。亦有花纹成山水人物鸟兽者,名花梨影木焉。

——明·谷泰《博物要览·卷十》(天启朝)

对这条记录,有些学者在引述时,往往把作者弄错了。这本书刊行于晚明天启年间,作者是谷泰,并不是清初编撰《明史纪事本末》的史学家谷应泰。它介绍了黄花梨的一些材质特征。

海南文木,有曰花榈者,色紫红微香,其文有鬼面者可爱,以多如猪斑,又名花狸。老者文拳曲,嫩者文直,其节花圆晕如钱,大小相错,坚理密致,价尤重。往往寄生树上,黎人方能识取。产文昌陵水者,与降真香相似。……紫檀一名紫榆,来自番舶,以轻重为价,粤人以作小器具,售于天下。花榈稍贱,凡床屏案多用之。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五·木语·海南文木》(康熙朝)

屈大均活跃于明清交替之际,他在《广东新语》中对“黄花梨”的介绍,沿用的是医药学中的名称“花榈”,对黄花梨的颜色、纹理等材质特点的描写比较详细。但也有人认为“老者文拳曲,嫩者文直”有误,刚好是把两者的纹理特征颠倒了。另外,他认为黄花梨树“往往寄生树上,黎人方能识取”更是张冠李戴。因为黄花梨树既可以可独立生长,也可以成片生长,更可以和多种植物混生成群。作者可能是把檀香木的生长习性错用在黄花梨上了。

▲锯解后的黄花梨板料

清代以来,对黄花梨的记载,还可以参见乾隆年间的学者李调元在其《南越笔记》中留下的两条记录:

安南,本汉交趾地。……洪武二年,其主阿答阿首遣其臣虎都蛮来朝贡,其物有象、犀、象牙、犀角……乌木、苏木、花梨木……

——清·李调元《南越笔记·卷七·诸蕃》(乾隆朝)

《广州志》:“花榈色紫红,微香。其文有若鬼面,亦类狸斑,又名花狸。老者文拳曲,嫩者文直。其节花圆晕如钱,大小相错者佳。”《琼州志》云:“花梨木产崖州、昌化、陵水。”

——清·李调元《南越笔记·卷十三·紫檀花梨铁力诸木》(乾隆朝)

这两条记录,一条沿用的材料应该是明朝时期如《东西洋考》、《西洋朝贡典录》之类的地理志书。后一条记录则是对当时地方志书相关记载的引述(原书已佚),当代有学者引用这条记录时,喜欢把它拆分成三条,其实是不当的做法。

▲海南黄花梨小摆件

此外,清代的海南地方志书还记录了当时采办黄花梨的艰辛过程:

楠木、花梨,皆产深峒巉岩之上、瘴毒极恶之乡,故非黎人勿能取。而黎人每伐一株,必经月始成材,合众力推至涧中,候洪雨流急,始编竹木为筏,一人乘之,随流而下。至溪流陡绝处,则纵身下水,汩出旁岸。木因水冲下,声如山崩。及水势稍缓处,复鸠众拽出,用牛挽运抵出海之地焉。

——清·佚名《琼州志》

近代以来,伴随传统家具的在海内外的货卖交易,中国的紫檀、花梨家具的艺术形式深受推重,开始涌现一些研究中国家具的重要学者,其中以德国人古斯塔夫·艾克最为知名。年,他出版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一书,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明式家具研究领域的经典,被后人称为“开山之作”。

▲艾克所说的“老花梨”“新花梨”,其实都不是真正的黄花梨,而属于黄檀属花梨木类下的其他树种,图为缅甸花梨原材。

在这本书中,谈及中国传统家具的用料“黄花梨”,他结合历史和现实情况,作了如下论述:

从宋朝或甚至更早以来,直到清朝初期,高级花梨木一直是制造日用家具的常用原料。由于同一商业名称内包含了多种不同种类,这种木材的植物学鉴别问题更为复杂。它包括优美的明代和清初家具的黄花梨;在较晚期,特别是19世纪初叶的简朴家具中常用的、幽暗的褐黄色老花梨;以及实际属于红木群的新花梨。现在在仿制老式家具时采用最后这个名称。……

经鉴定,从早期花梨木家具上取下的试样属于安达曼红木(Pterocarpusindicus,周默先生指出,此处应译作“印度紫檀”)(广东称青龙木)的亚种,都不是红豆属的花榈木(Ormosianenryi)。因此可以有理由假定大多数花梨木都是进口的。……

老的花梨木家具的木料,无论其颜色深浅,通常都指明是“黄的”,以形容所有真品工友的色泽。这种色调带有如同从金箔反射出来的那种闪闪发光,在木材的光滑表面洒上一片奇妙的光辉。

——古斯塔夫·艾克《中国花梨家具图考·细木工家具的木料·花梨》

▲花梨木类下的多种树种,都被称为“花梨”,图为老挝花梨(即鸟足紫檀)材料图

艾克在《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中,接连谈到了三个名词:“黄花梨”“老花梨”“新花梨”,让人看了感觉有点混乱,也引发了所谓的“新”“老”争议。解决这个争议的人,应该是后来的王世襄先生,他在《明式家具研究》中论述到:

北京工匠将花梨分为两种:一为黄花梨,颜色从浅黄到紫赤,木质坚实,花纹美好,有香味,锯解时,芬芳四溢。材料很大,有的大案长丈二三尺,宽二尺余,面心可独板不拼。它是明及清前期考究家具的主要材料,至清中期很少使用,可见当时木料来源已匮乏。……

另一为花梨,或称新花梨,也有人美其名曰“老花梨”。承石惠、李建元师傅见告,这是年前北京家具商为哄骗外国买主而编造出来的名称,好像它比黄花梨次一些,但又比新花梨好一些。实际上,所谓新花梨就是老花梨,二者乃是一物。清代家具多用新花梨,我国自产,也大量从缅甸、泰国等地进口。木色黄赤,比黄花梨木质粗,而纹理呆滞无变化,无悦人香味。锯末浸水呈绿色,手伤沾湿易感染,有微毒。它和黄花梨差别显著,绝非同一树种。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

在这两段论述中,王世襄先生明确了虽然在名称上都被人称为“花梨”,但所谓“老花梨”“新花梨”,其实都是同一种木料,只是在名称上忽悠人而已,它与“黄花梨”根本就不是出于同一树种。

▲入藏国博的海南黄花梨圈椅

随着现代植物学的介入,人们开始摆脱历史上停留在名称上对“黄花梨”的认识局限,对黄花梨的科学认识逐渐明晰起来。但这一过程,也经历了近半个世纪。

▲材质温润,纹理斑斓,黄花梨木质图

年,侯宽昭主编的《广州植物志》,在黄檀属中收了一种在海南岛被称为花梨木的檀木,为新拟学名曰:“海南檀”(Dalbergiahainanensis),书中的介绍为:

“海南岛特产,……为森林植物,喜生于山谷阴湿之地。木材颇佳,边材色淡,质略疏松,心材红褐色,坚硬,纹理精致美丽,适于雕刻和做家具之用。……惜生长迟缓,不合一般需求。本植物海南原称花梨木,但此名与广州木材商所称为花梨木的另一种植物混淆,故新拟此名以别之。”

▲边材与心材区别明显,成为植物学学者定海南黄花梨为“降香黄檀”,并将它与海南黄檀作区分的重要依据

年,由成俊卿主编的《中国热带及亚热带木材》,对候宽昭的定义进行了修正,另定名为“降香黄檀”(DalbergiaodoriJera),其理由是:

“本种为国产黄檀属中已知唯一心材明显的树种。心材红褐至深红褐或紫红褐色,深浅不均匀,常杂有黑褐色条纹,边材灰黄褐或浅黄褐色,心边材区别明显。”它原被认为与心材和边材颜色无区别的海南黄檀同是一种(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今据木材特性另定今名”。

▲围绕黄花梨的名称问题,到《红木》国标那里,大体得到解决,至于市场的风云变幻,则各花各表,不属本文的讨论范围。图为黄花梨开的花。

年,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起草的《红木》国标(GB/T-)定“降香黄檀DalbergiaodoriJeraT.Chen”(即黄花梨)为豆科黄檀属香枝木类下的一种红木,并公布其植物学特征为:

散孔材至半环孔材。生长轮颇明显。心材新切面紫红褐或深红褐,常带黑色条纹。管孔在肉眼下可见至明显,弦向直径最大μm,平均μm;数甚少至略少,2~12个/mm2。轴向薄壁组织肉眼下可见,主为傍管带状(多数宽1~数细胞)及聚翼状。木纤维壁厚。木射线在放大镜下明显;波痕可见;射线组织同形单列(甚少)及多列(2~3列,4列偶见)。新切面辛辣气浓郁,久则微香;结构细;纹理斜或交错;气干密度0.82~O.94g/cm3。

至此,对黄花梨的一些名称争议,才尘埃落定。只不过随着黄花梨家具及工艺制品的兴起,围绕它的价值问题,市场上涌现的言论观点,依然百花各样,层出不穷。

赞赏

长按







































白癫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oyangshengwu.com/hlmgn/90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