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传统文化的回归,使海南黄花梨物件上承载的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得到了有效发掘。在人们审美观念颠覆和金钱的共同作用下,海南黄花梨也由“黄金木”蜕变为“钻石木”。
多少人都以拥有一点海黄材料为荣,以拥有一件海黄物件为幸。
可以说历经数百年坎坷,海黄的王者地位而今终于名至实归。就连被戏称为李鬼的越黄,也“越因海贵”。一些有识之士预见:不出几年,要见“海黄”,也许就只能到拍卖会上或者收藏家的展室里。
甚至有人大胆放言:现在海黄价位是黄金的1/5,不久两者就会同重同价了。
那么,海南黄花梨木的价格是否还能继续升高呢?有观点认为,黄花梨木,尤其是“海黄”已成天价,理应到此为止。
但更多的声音却断言升值只是个时间问题。因为海南黄花梨成材期以数百年为计,而喜爱并有能力收藏的人却与日俱增,供求关系必将日益尖锐。
有人进而断言:如同钻石、翡翠、田黄、名玉的价值多以成色及重量来分贵贱,而少以年份论高低一样,当“海黄”难觅其踪时,其供求关系势必推动新作品的价位向古董物件靠近;当“越黄”同样一木难求时,其价格也将迅速向“海黄”靠近。
要知道,喜爱和稀少是一对不可回避的矛盾,价格永远是位列于其中的平衡器。价格只是代表了需求,而需求则包含着文化。自古以来,人类追求美的基本心理,就是真实与持久。
可以说,美丽、真实、稀有、耐久,在制造着崇拜,制造着崇拜心理的同时,又创造着价值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