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走 http://pf.39.net/bdfyy/
若问“清宫避暑哪家强?”,我估计回答不了,毕竟各有所长。
古人纳凉(图片来自网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绝对不能靠“心静自然凉”。
心理暗示不靠谱(图片来自)清代,每到夏季,皇帝都不愿意住在紫禁城内,而要去西郊诸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处避暑。当然,还要加一些防暑降温的措施,比如:堂帘支窗隔热。所谓堂帘,就是根据廊檐尺寸制作的大竹帘。每天早上,宫内侍从就把堂帘支窗放下来,以阻挡室外热气进屋,从而保持室内阴凉。太阳下山后,再把堂帘支起,以便让凉风进入室内。
堂帘(图片来自网络)二是“冰桶”降温。“冰桶”一般是木质,锡圈,外有铜箍,约一尺五寸高,二尺见方,下面有约一尺高的木座,上面有两块带方孔钱式的洞空木盖,冷气就是从这个孔内渗出,然后流到屋内。
冰桶(图片来自网络)为了体现高贵,“冰桶”的材质上也就开始丰富起来,后来还有了海南黄花梨冰桶,景泰蓝冰桶等。
海南黄花梨冰桶(图片来自网络)景泰蓝冰桶(图片来自网络)那么冰块从何而来呢?这个就更不用担心了,据阮葵生《茶餘客话》记载,清代,仅北京城内就有冰窖十四座,其中紫禁城内有五座,藏冰达十五万九千八百七十块。
夏季冰块需求量挺大(图片来自网络)三是风扇降温。据记载,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五月二十五日,郎中保德奉旨:着做风扇一座,钦此。于是,便有了“楠木架铁信风扇”。图片就是它的真容:底下一个座,中间一个轴,旁边一个摇把,轴上6把小羽扇,跟现在的电扇原理一样,不过,那时候是靠人力驱动。
楠木架铁信风扇(图片来自网络)说真的,造型很是精致,但其实风力不大,只能是夏天的点缀陈设而已。不过,雍正爷倒是挺满意,但是得有人在旁边摇,人一多屋内就难免潮热,那味道就可想而知了。
于是,皇帝出一主意,在这一风扇基础上,再做一架:将后檐墙拆开,绳子从床下透出墙外,让宫女太监们到墙外去转扇子,但要照墙洞大小做木板一块,以备天冷时候堵住洞口。
乾隆九年圆明园还曾制作过一种用水做动力的风扇,叫做“水木明瑟”,是圆明园著名景观之一。
水木明瑟(图片来自网络)还有一个神器,那就是防暑药!每年端午节前,清宫内府都要制作一些防暑药,以备不时之需。比如:紫金锭、蟾酥锭、離宫锭、盐水锭、避暑香珠、大黄扇器等。这些药锭有的装在身上荷包中挂在衣襟上,有的则做成扇坠,挂在扇炳下面。
用于装防暑药的荷包(图片来自网络)这里,尤其想介绍下避暑香珠。
美人持香珠(图片来自网络)其实,自宋朝开始,宫廷中就将香珠作为夏季消暑必备之物。历史上有关香珠的配方也很多,但惟药学皇帝——雍正调配的“避暑香珠”备受推崇。
药学皇帝雍正(图片来自网络)其香直透心窍,让身心倍感舒畅。直到现在,当代中医名家还建议推而广之。拒载,《清宫医案》里收藏着这份避暑香珠配方的配方,主要成分有:香薷、甘菊、黄柏、黄连、连翘、蔓荆子、白芷、朱砂、雄黄、白芨、寒水石、花蕊石、苏合油、冰片、安息、玫瑰花瓣等等。
真想找来制作过程亲自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