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复博物馆,国内首家私人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上过“百家讲坛”,就家具收藏做过专题,其中一节“正襟危坐”就是讲椅子那些事。按图索骥,在博物馆里看可以“正襟危坐”的黄花梨椅子。
清早期黄花梨麒麟纹圈椅。
圈椅是公认的第一椅具,设计最为科学。首先上圆下方的结构很牢固结实,其次是扶手的弧度和靠背能让手臂和后背得到充分的放松。
明晚期黄花梨镂空“福”字四出头官帽椅。
官帽椅,一种最为舒展的椅具。其名称来自宋朝,椅子靠背叫“搭脑”,它两头伸出的部分像宋代官帽两边长长的帽翅。官帽椅还有个俗名叫“四出头”,是指搭脑的两个位置和扶手的两个位置都出一个头。
明晚期黄花梨嵌青花瓷四出头官帽椅。
此官帽椅大胆采用四平式,不考虑舒适度,只考虑视觉美感。靠背板上嵌青花瓷板,上龙下凤寓意龙凤呈祥,上圆下方寓意天圆地方。晚明时期政治失意的文人,把追求转向生活中的审美,强调与大众不同又被小众欣赏的审美乐趣,此椅便是成功一例。
明晚期百宝嵌高背南官帽椅。
此椅的搭脑两端和扶手两端都不出头,使得这四个位置都变得非常圆润,这是官帽椅的另一种样式,叫做“南官帽椅”。
此件黄花梨南官帽椅,靠背板装饰百宝嵌花鸟图案,用材贵重,做工精细。整只椅子造型简练明快,弯曲中呈现端正,是明式家具经典之作。
明晚期黄花梨罗锅枨长方凳(四把凳子分别处于打蜡修复完毕,编藤修复中,脱漆显示结构和原始状态等四个状态)。
凳,它的初始功能是踩,不是坐的。凳子的好处是方便。与椅子必须从一个专属的地方坐下去不同,它没有方位感,可以从任意的一个方向去坐。
明代黄花梨嵌大理石南官帽椅。
南官帽椅的特点是在椅背立柱和搭脑相接处作出软圆角,由立柱作榫头,横梁作榫窝的烟袋锅式做法。
明万历黄花梨百宝嵌罗汉床。
这张罗汉床是观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罗汉床的三面床围均为独板,均有百宝嵌工艺修饰,尤其是正面的双龙戏珠纹饰精美、灵动。
罗汉床,可做和睡,功能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沙发。
明万历黄花梨双龙如意云头纹靠背板交椅。
交椅是国人权力的象征,中国人形容一个人的地位时常说头把交椅。交椅是一种很古老的椅子,其在马扎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加上了靠背与扶手。交椅采用腿部交叉形式,利用金属件为轴,可以折叠,方便携带。
交椅又称“行椅”或“猎椅”,皇帝出行打猎的时候,随从替他扛着,皇帝累了,坐上歇息,其他人都站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权力的象征。
这只黄花梨双龙如意纹圈背交椅,在明代的交椅中应属最高等级,黄花梨行云流水般的木纹清晰可见,交椅通身装饰着精致的白铜饰件,起到了加固的作用。
明代黄花梨交椅存世不多,最乐观的估计全世界范围内不会超过50只。
明晚期黄花梨卷草纹马扎。
马扎是汉唐之际由西域少数民族传入中原的一种可以折叠,便于携带坐具,又称胡床。中华民族是唯一改变过起居方式的民族,世界其他民族都没有改变过。起居方式分为席地坐和垂足坐两种,两千年前的亚洲地区基本上都是席地坐,甚至今天其他东南亚地区,如日本、韩国等仍然是席地而坐的。而中国传统坐具的演化改变了我们祖先的起居习惯,从席地而坐改为了垂足高坐,视野变宽,家具设置随之改变,进而影响到了传统家具的变革。
明晚期黄花梨躺椅。
这躺椅的角度看着很不错。夏天的傍晚在外面一躺,挺美的哈!
清黄花梨南官帽椅。
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椅子,这种最平常的家具。如果不是年代、木料和设计必占其一是进不来博物馆的。
推荐相关阅读:
观复猫:个个都有明星范儿
观复博物馆:一间紫檀书屋
观复博物馆:漂亮的黄花梨条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