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资讯好吃的慈溪葡萄和黄花梨有地方生产技

慈溪市市场监管局拟批准发布《大棚葡萄生产技术规范》、《梨生产技术规范》等两项地方标准规范,按照《浙江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宁波市地方标准规范管理办法》有关要求,现将报批文本向社会各界进行公示(公示期30日),如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于年1月25日前将意见和建议反馈至慈溪市市场监管局质量标准计量科,逾期视为无意见。

联系??言

本标准代替DB/T-《大棚巨峰葡萄生产技术规范》,与原DB/T-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题改为大棚葡萄生产技术规范;

——修改了范围;

——增加了环境要求;

——增加了品种选择;

——修改了种植密度;

——增加了根域限制;

——修改了施肥;

——增加了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

——修改了病虫害防治。

本标准依据GB/T1.1-提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慈溪市农业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慈溪市林特技术推广中心慈溪市葡萄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立如徐永江高长达董建国余正安毛国尧胡迪科成国良沈炳法沈香帅吕齐银

大棚葡萄生产技术规范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棚葡萄的建园、定植、大棚结构、架式、定植后1年内管理、投产园葡萄盖揭膜、温湿度、施肥、水分、枝蔓、果穗、冬季修剪、病虫害防治、采收等生产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慈溪市大棚各品种葡萄的栽培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 葡萄苗木

NY 无公害食品 鲜食葡萄产地环境条件

NY/T 无公害食品 鲜食葡萄生产技术规程

NY/T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GB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NY/T.4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规范第4部分:水果

3建园

3.1 环境条件

园地交通方便,地势开阔平坦,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排灌便利。其他按NY的规定执行。

3.2 土壤

应选择pH值6~8,含盐量0.15%以下,地下水位在0.8m以下,地块高燥,深沟高畦,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的土壤。

3.3 品种选择

以早熟、中熟品种为主,晚熟品种适当搭配。早熟品种以夏黑、京亚为主,中熟品种以巨峰、鄞红、巨玫瑰、醉金香、红富士为主。

3.4 苗木质量

选择品种纯正,接穗基部粗0.6cm以上,根系发达、粗壮,留有3个以上的饱满芽,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无失水的扦插或嫁接口愈合好的当年苗。其他按NY的规定执行。

3.5 定植

3.5.1 时间

以落叶后12月上中旬至翌年2月上中旬为宜。

3.5.2 密度

每.7m2栽种株左右,行株距(2.5~4.0)m×2.0m,依栽培条件可适当稀植或密植,以后因地制宜逐年间伐,降低种植密度,4年后达到每.7m2栽种40株~60株。

3.5.3 整地

栽植2个月前,开定植沟(穴),深、宽各50cm,然后每.7m2用腐熟畜杂类有机肥kg~kg、过磷酸钙30kg~50kg,混合施于定植沟(穴)底层,再回填表土。同时按行距开畦沟,沟深50cm、面宽50cm、底宽30cm,再整地,使畦面形成拱形。

3.5.4 栽种

挖浅穴,浅栽于畦上,嫁接苗嫁接口高出地面5cm~10cm,扦插苗不露最上部须根,踏实并浇透水。

3.5.5 根域限制

对生长势较旺、花芽不易形成的品种,可以采用根域限制方式进行定植栽培。含盐量高的盐碱地等不适宜种植的地块,可以采用客土根域限制方式进行定植栽培。根域限制方式可选沟槽式、垄式、箱式。

4大棚结构和架式

4.1 大棚结构

采用连栋式或单栋式毛竹大棚、钢管大棚或钢丝钢管联栋大棚。

4.1.1 毛竹大棚单棚宽5m~6m,肩高2.0m~2.5m,顶高3.0m~4.5m。

4.1.2 钢管大棚单棚宽5m~8m,肩高2.0m~2.5m,顶高3.0m~4.5m,长度因地形而定。

4.1.3 钢丝钢管联栋大棚单棚跨度3m,肩高2.0m,顶高3.0m~3.5m。

4.2 架式

4.2.1 平棚架式,高1.6m~1.8m,宽度5m~8m,按纵2m~3m、横3m~4m立柱(水泥杆或竹杆),棚架面由纵横每隔30cm布铁丝或竹杆形成。

4.2.2 高宽垂架式,中间高1.5m,边高1.75m,纵向每隔30cm布铁丝。

4.2.3 双十字V形架式,高度1.0m处,柱两边拉两条铅丝,高度在1.2m处固定横梁,长70cm,高度在1.5m处再固定横梁,长1.1m~1.2m,两道横梁离边5cm处打孔,各拉一条铁丝。

4.3 农膜

大棚覆盖采用宽7.5m~10m、厚0.mm的多功能膜,农膜1年~2年需更换一次。

4.4 三膜覆盖

在普通大棚天膜基础上增加内天膜和地面铺膜,由外天膜、内天膜和内围裙、地膜组成三膜覆盖模式。内天膜覆盖方法依据大棚结构和葡萄栽培架式的不同因地制宜,大棚棚架上部可选用钢管、钢丝、毛竹片、绳等材料架设内膜棚,内膜覆盖采用厚0.03mm的多功能膜。萌芽后遇低温需采用多种加温方式进行保温,以防低温伤害。在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覆盖外膜,在盖外膜后6天~10天盖内膜。根据天气状况和葡萄物候期、生长势,于4月上旬至中旬揭去内膜。当大棚内升温快时,及时掀起裙膜,通风降温。 

5定植后1年内管理

5.1 生长指标

单株在架面上留2条至3条蔓,剪口蔓粗0.6cm,蔓长60cm~80cm。

5.2 生长期枝梢管理

5.2.1 当新梢抽至30cm左右时,立杆绑缚牵引。

5.2.2 嫁接苗及时抹除萌蘖,解除嫁接包扎膜。

5.2.3 及时摘除卷须。

5.2.4 植株单蔓培养,上架面摘心,留2个~3个副梢分向培养成主蔓,待主蔓50cm~60cm长时再摘心,培养结果母枝;架面下副梢留1叶~2叶摘心;9月中旬,对所有蔓进行摘心,促主蔓加粗。

5.3 肥水管理

5.3.1 当新梢有8片~10片叶时,进行低浓度追肥,一般每隔15天左右,浇1%尿素一次,至8月中旬。9月下旬至10月,在离主干40cm~50cm处开深20cm~30cm的沟,每.7m2施腐熟畜禽类等有机肥kg~kg、过磷酸钙20kg~25kg,与土混匀后施入。

5.3.2 土壤干燥时及时浇水,以水促苗,尤其在伏夏做好抗旱工作。

5.4 冬季修剪

在落叶后至翌年1月上旬进行,在粗度0.6cm处短截作为结果母枝,并捆绑于架面上。

5.5 病虫害防治

主要防治黑痘病、霜霉病和透翅蛾,防治方法见本标准6.11。

6投产园管理

6.1 盖膜与揭膜

6.1.1 大棚盖膜时间宜在1月底至2月上旬。

6.1.2 采收结束后及时揭膜。

6.1.3 降低棚内湿度,提倡地面覆盖地膜,膜下滴灌;增加光照,提倡棚内铺设反光膜。

6.2 破眠

可用破眠剂解除休眠,以12月中旬~1月中旬用15%~20%石灰氮液或50%单氰胺25倍液涂芽或喷枝(除顶芽)处理,注意使用安全。

6.3 温、湿度管理 

6.3.1 方法:当棚内温度≧28℃时,揭通风口,提裙膜,每天通风换气;≦23℃时,关闭通风换气。气温稳定超过20℃时,可除裙膜。

6.3.2 催芽期:覆膜后20天到30天左右萌芽,昼温20℃~30℃,夜温5℃~8℃。湿度85%以上,保持土壤水分和提高棚内湿度。

6.3.3 萌芽后至新梢生长期:昼温25℃~30℃,夜温10℃~15℃,湿度60%左右。

6.3.4 花期:昼温25℃~30℃,夜温15℃~20℃,昼温不能高于30℃,以防落花落果;湿度控制在50%~60%,以防烂花和灰霉病等病害发生。

6.3.5 果实膨大期:保持棚内昼温28~30℃,夜温18℃~20℃,采用逐步放风至除裙膜避雨栽培方式,以利大棚四周通风降温。

6.3.6 果实成熟期:保持棚内昼温28℃~33℃,夜温20℃~22℃,避雨栽培状态。

6.4 施肥

6.4.1 施肥原则

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树势强弱及产量,进行平衡施肥或配方施肥。氮磷钾三要素最佳比例为1:0.5:1.2,不宜施用含氯复合肥。按照NY/T的规定执行。

6.4.2 基肥

在9月中旬至11月中旬,每.7m2施腐熟畜禽类有机肥kg~1kg、商品有机肥kg~kg或饼肥kg~kg、加过磷酸钙30kg~50kg或钙镁磷肥30kg~50kg,另加硼肥1kg~2kg,与土混匀后,沿树干50cm处开条形沟或半环状沟施入,隔年轮换。

6.4.3 催芽肥

萌芽前15天左右,每.7m2施复合肥(中氮低磷高钾型)10kg~20kg或尿素5kg~10kg,距植株50cm~80cm开沟施肥后立即覆土浇水。树势旺的和肥力好的植株,可以不施。巨峰一般不施。

6.4.4 膨果肥

谢花后,每.7m2施复合肥(中氮低磷高钾型)30kg~50kg,硬核后期,硫酸钾20kg~30kg,分次施入,植株两旁开沟条施。

6.4.5 采后肥

采果后施用,每.7m2沟施复合肥(N.P.K各15%)5kg~10kg。

6.4.6 根外追肥

根据树势可在用药时加入0.3%尿素和0.2%~0.3%磷酸二氢钾混合液或多元素叶面肥等喷施。开花前20天,每隔7天~8天连续喷0.2%硼砂与0.2%磷酸二氢钾混合液或含硼商品叶面肥,提高坐果率。

6.5 水分管理

6.5.1 覆棚前一周遇土壤干燥应灌一次透水,花前7天灌一次小水,花期不灌水。

6.5.2 果实膨大期需水较多,应及时灌水,保持田间持水量75%~80%。

6.5.3 浆果上色至成熟期控制灌水,稳定田间持水量;采果后及越冬前结合施肥适当灌水。

6.5.4 土壤如遇阶段性干旱,应根据旱情做好抗旱工作。

6.5.5 雨水较多时,应及时开沟排水。

6.6 夏季枝蔓管理

6.6.1 抹芽

在展叶初期,及时抹除双芽和过密芽。

6.6.2 定梢

在新梢长30cm、花穗可见时,根据花穗质量和数量,抹去强梢、弱梢、过密梢,留生长整齐的新梢。新梢间距为18cm~20cm,每.7m2新梢量为条~条之间。

6.6.3 绑梢

当新梢长到30cm~50cm时,将新梢均匀绑缚在架面上。弱枝一般不引缚。

6.6.4 摘心和副梢处理

根据品种坐果率的高低,坐果率低的品种在初花期前1天~2天在花序前6叶~8叶摘心,副梢留1叶或抹除处理。坐果率高的品种在开花后7天~10天,在花序前留8叶~10叶摘心,副梢留叶1~2叶处理。预备枝和营养枝留6叶~8叶摘心,中部保留2个~3个副梢,副梢留1叶~2叶处理。弱梢可不摘心。顶端副梢延长生长到4叶~6叶处理。抹除花序以下的副梢。

6.7 果穗管理

6.7.1 调节产量

通过花序整形、疏花序、疏果粒等办法调节产量。成龄园每.7m2的产量控制在1kg以内。

6.7.2 花序整形和定穗

花前一周进行花序整形,除去副穗,花序大的可摘去1/4~1/5穗尖,去除基部1个~4个大支穗,留花序长8cm~10cm。果穗平均重g以上的品种,原则上1个结果梢留1个果穗;果穗中小型的品种,强梢可留2穗,中等梢留1穗;弱梢不留穗。每平方米架面留果3穗~5穗,每亩留果穗~穗。基部新梢不留穗。

6.7.3 疏果

落花后7天~10天进行果穗整形,坐果后疏去小粒果、畸形果、向内果、过密果。欧美杂种一般每穗保留果粒40粒~60粒,欧亚种一般每穗保留果粒60粒~90粒。

6.7.4 套袋

在疏果定果后至6月中旬间。在疏果完成以后,全园喷施一次杀菌剂,待药液干后立即用专用纸袋套袋。套袋应在晴天进行,以上午8时~10时或下午4时以后为宜,切忌雨后高温立即套袋。

6.8 土壤管理

结合施基肥,全园深翻10cm~20cm,春秋季结合除草中耕,提倡夏季生草和覆草。

6.9 冬季修剪

6.9.1 时间

在落叶后到翌年1月上旬,扣棚前半个月结束。

6.9.2 修剪量

选择基部粗度为1.0cm~1.2cm的中庸、均匀的优质枝,留下的蔓顶端粗度不小于0.8cm,每1m2留3条蔓左右,每.7m2留蔓量为条左右。欧美杂交种采用短、中梢结合修剪,留个~个芽。欧亚种采用短、长梢结合修剪,留个~0个芽。双枝更新,基部留更新枝,采用短梢修剪。

6.9.3 绑蔓

枝蔓均匀绑缚在架面上,蔓顶部略低。

6.10 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

赤霉素可在拉长果穗、诱导无核果、保果、葡萄果粒膨大等方面应用,氯吡脲等可在葡萄果粒膨大上应用。按照产品标签规定的使用范围、时期、浓度和次数执行。谢花后10天~15天膨大葡萄果粒时可使用一次赤霉素或氯吡脲,浓度分别不超过25mg/Kg、10mg/Kg。

6.11 病虫害防治

6.11.1 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保健栽培为基础,改善葡萄园生态环境,提高葡萄园通风透光度,增强自身抗病力。采取冬季清园,萌动期铲除病原菌和越冬害虫,坐果后可采用套袋,发病前及时喷药预防的防治措施。按照GB、GB、GB、NY/T.4的规定执行。

6.11.2 主要病害

黑痘病、霜霉病、灰霉病、白粉病、白腐病、炭疽病、枝枯溃疡病。

6.11.3 主要虫害

小卷叶虫、叶甲、透翅蛾、红蜘蛛。

6.11.4 防治方法

6.11.4.1 冬季清园

及时扫除落叶,清除残果,必须将病虫枝全部剪除烧毁,剥除老翘树皮,用波美5度石硫合剂全园喷洒。

6.11.4.2 不同物候期病虫害发生和药剂防治方法见附录A。

6.12 采收

适时采收果实,采收时,轻拿轻放轻搬运。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葡萄不同物候期病虫害发生和药剂防治方法

时期

防治对象

用药部位

参考农药

绒球期

杀灭越冬病原菌和害虫

树体、地面

架体

波美3度石硫合剂

新梢生长至初花期

叶甲、灰霉病、黑痘病

嫩梢、幼叶

80%代森锰锌可湿粉剂~1倍液

40%氟硅唑乳油~0倍液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倍液

50%腐霉利可湿粉剂~倍液

50%异菌脲悬浮剂~1倍液

70%甲基硫菌灵可湿粉剂倍液

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倍液

开花前

至坐果前

灰霉病、白粉病等为主

花序和叶片

50%腐霉利可湿粉剂~倍液

40%嘧霉胺悬浮剂~1倍液

50%啶酰菌胺水分散剂~1倍液

坐果后

至揭膜前

白粉病、白腐病、灰霉病、炭疽病为主,兼防霜霉病、枝枯溃疡病等病害,兼治小卷叶虫、透翅蛾等虫害

果穗、叶片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倍液

40%腈菌唑可湿粉剂~0倍液

25%嘧菌脂悬浮剂~1倍液

25%乙嘧酚磺酸酯微乳~倍液

50%福美双可湿粉剂~倍液

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倍液

50%杀螟松乳油倍液

揭膜后

至9月底

采果后重点防霜霉病

果穗、叶片

78%波尔锰锌可湿粉剂倍液

40%烯酰吗啉悬浮剂倍液

80%波尔多液可湿粉剂倍液

80%代森锰锌可湿粉剂~1倍液

1.5%苦参碱可溶液剂~倍液

石硫合剂和含硫农药喷洒时,应注意不要喷洒到棚膜;石硫合剂不宜在高温32℃以上、春季低温4℃以下时使用;重点在封穗前防治,选择对口药剂,轮换交替使用,并控制浓度和间隔期;严禁使用国家禁限用农药。

(规范性附录)

慈溪市大棚葡萄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图

慈溪市林特技术推广中心慈溪市葡萄协会制

梨生产技术规范

(报批稿)

前言

本标准替代DB/T—《无公害食品梨生产技术规范》,与原DB/T—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题改为梨生产技术规范:

——增加了棚架搭建及修剪方法:

——增加了品种选择和搭配:

——增加了合理套种:

——细化了修剪方法:

——修改了技术要点:

——修正了病虫防治对口药剂:

——删去附录A严禁使用的农药品种:

——增加了附录B慈溪蜜梨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图。

本标准依据GB1.1/T—提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慈溪蜜梨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图。

本标准由慈溪市农业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慈溪市林特技术推广中心、慈溪市梨业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永江、王立如、成国良、徐绍清、董建国、范国明、高长达、陈晓强、胡迪科。

梨生产技术规范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梨生产的园地选择、品种和苗木选择、栽植技术、棚架搭建、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

本标准适用于梨各品种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无公害食品林果类产品产地环境条件

NY/T-无公害食品梨生产技术规程

NY/T-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3园地选择

园地的环境条件应符合NY-的要求。

4品种和苗木选择

4.1品种选择和搭配

选择综合性状优良,具有较强抗病性、抗逆性的品种。如翠冠、翠玉、圆黃、玉冠、慈溪新世花、黄花等。

品种搭配应充分考虑选择合适的授粉品种和避开台风影响。授粉品种要选择与主栽品种亲和力强,花期相近,花粉量多,花粉发芽率高,经济价值好,优质丰产的品种,授粉与主栽品种比例为1~2:4。同时,选择7月份成熟的品种占70~80%,8月份成熟的品种占20~30%。

4.2苗木选择

要求品种纯正,生长健壮,主干端直,枝芽饱满,根系发达,无病虫害,嫁接口愈合好,新鲜、无失水的当年苗。一级苗要求干粗0.8cm以上,苗高80cm以上;二级苗要求干粗0.6cm~0.8cm,苗高60cm~80cm。

5栽植技术

5.1栽植时间

落叶后进入休眠至立春前(即11月下旬至次年2月)。

5.2栽植密度

常规栽培密度为株行距3m×4m或4m×4m,每m2栽种55株戓41株,棚架栽培密度为株行距为3m×3.5m,每m2栽种63株。

5.3栽植方法

5.3.1整地改良

在栽种前,每m2施腐熟有机肥kg~0kg,进行全园深翻改土,按株行距行间开沟,沟面宽50cm,深50cm,沟底宽30cm起垄待种。

5.3.2栽植

栽种宜浅,嫁接处应离土表5cm~10cm,并踏实根际土壤后浇足水。

6棚架搭建

棚架栽培具有抗风,挂果均匀,操作方便,有条件的梨种植户搭建棚架,进行棚架栽培,一个棚架区块以1hm2~2hm2为宜。

6.1搭建材料

材料包括角柱、围柱、立柱、地锚、各种钢铰线、扎线、竹竿。

6.2搭建方法

6.2.1埋地锚

在每根角柱左右各埋一只地锚和围柱外侧相应位置(一般使拉线与地面成60°)埋一只地锚,先挖一个上窄下宽,深80cm左右,刚刚适合放入地锚的地坑,然后放入地锚,填实土,使拉钩露出地面约10cm。

6.2.2立角柱

在地块四个角方向上各挖一个宽20cm左右、深60cm左右、斜度35°~40°的穴,底部放入大块石,以免角柱下陷,再放上角柱,由里向外斜出,使其垂直高度1.8m~2.0m,填土踏实。

6.2.3拉围线

用φ7mm钢铰线扣住角柱顶部,将四角围起,用紧线钳收紧,并扎线扎牢。

6.2.4固定角柱

用φ7mm钢铰线将角柱与左右两只地锚相连,用紧线钳收紧,钢铰线用扎线扎牢,固定角柱。

6.2.5放围柱

在每行同一方向沟边挖一个宽20cm左右,深50cm左右,斜度60°左右的穴,底部放入石块,以免围柱下陷,再放入围柱,并与围线相扣,用扎线扎牢固定,使围线垂直高度保持1.8m~2.0m,填土踏实。

6.2.6固定围柱

用φ6mm钢铰线将围柱与地锚相连,使围柱由里向外斜出,用紧线钳收紧,并扎线扎牢固定。

6.2.7构棚面

棚面用φ4mm钢铰线按株行距纵向横向拉成网格,钢铰线在纵向与横向一上一下穿梭编织,同时每隔三行顺行向在棚面线交叉处立一柱,立柱与棚面线相扣,用扎线扎牢,支撑整个棚面,高度为1.8m~2.0m,纵线横线两端与围柱相扣,与地锚相连,用紧线钳收紧,用扎线扎牢固定。

7土、肥、水管理

7.1土壤管理

7.1.1深翻改土

宜在9月下旬至10月底进行,深翻可结合基肥施用,方法采用放射状、环状等,并隔年轮换。

7.1.2合理套种

幼年梨园可间作或实行生草制,种植的间作物或草类应是浅根、矮秆且与梨无共生性病虫,以豆科植物和禾本科牧草为宜,并桔杆还田,以改良梨园土壤。

7.1.3适时中耕除草

适时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在果实膨大期或高温干旱期或台风季节,不宜除草,于当年秋季深翻改作有机肥。

7.2施肥

7.2.1施肥原则

按照NY/T-的规定执行。

7.2.2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

按照NY/T-的6.2.2规定执行。

7.2.3限制使用的肥料

含氯肥料。

7.2.4施肥方法和数量

7.2.4.1原则

施足基肥,适施花前肥,重施果实膨大肥,补施采后肥。

7.2.4.2基肥

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以有机肥为主,成年树每m2施腐熟猪粪kg~1kg或商品有机肥kg~kg或菜饼kg左右,幼龄树可按树龄和生长势适当减量。施肥方法采用开沟戓挖穴深施。

7.2.4.3花前肥

在萌芽前10天~15天,即3月初施入,每m2施复合肥15kg~20kg。

7.2.4.4果实膨大肥

早熟品种在5月底至6月上旬,中晚熟品种在6月中下旬施入,每m2施高钾复合肥40kg~50kg。施肥方法采用开沟戓挖穴深施。

7.2.4.5采后肥

采收结朿后10天~20天内施入,每m2施高氮中钾复合肥30kg,雨天散施,晴天开沟条施。

7.2.4.6叶面肥

按使用说明稀释,在作物生长期内,结合防病治虫加入0.2%~0.3%磷酸二氢钾或0.2~0.3%尿素等叶面肥喷施5~6次。

7.3水分管理

7.3.1灌溉

灌溉水的质量必须符合NY的要求。梨树一年中有三个明显需水期,萌芽期至花芽分化前期、果实膨大期、树体营养贮藏期至落叶期,此期对水分敏感,若发生干旱应及时灌溉。

7.3.2排水

多雨季节或梨园积水时,通过沟渠及时排水。

8整形修剪

8.1矮化开心形

主干高50cm左右,主枝与主干基角呈50°~60°,三大主枝呈°方位角延伸,各主枝两侧呈90°配置侧枝,同侧侧枝间隔距离为50cm~70cm。

8.1.1第一年修剪

定植后50cm左右定干,剪口下留4~5个健壮芽,5月份顶端2芽新梢20cm左右时扭梢,促使下部芽生长。8、9月份选三枝°方位角开张基角50°左右,作主枝培养,冬季三主枝中截。

8.1.2第二年修剪

6月上中旬,主枝上背生枝采用扭枝、剪枝、疏枝、拉枝的方法培养侧枝。8、9月份对主枝延长梢拉枝开张角度45°左右,每主枝选两侧生长较强新梢各一枝(枝间距30cm左右),与主枝呈直角,开张角度60°左右,作侧枝培养。冬季三主枝继续中截,侧枝轻截。

8.1.3第三年修剪

生长期(5~9月)修剪同上。冬季主枝短截,并逐年加重。5年左右树冠基本形成后,主枝不能回缩更新,期间主要是对侧枝修剪。

8.1.4侧枝修剪要点

8.1.4.1一年生侧枝修剪

从预备枝选先端生长强壮充实的当年生枝,在6月下旬拉开角度成70°左右。冬季修剪时,仅剪去枝端弱芽部分,腋芽、花芽保留作第二年结果用。

8.1.4.2二年生侧枝修剪

根据枝生长势及短果枝的发育状况而定,如长势强、短果枝充实,仍予轻剪,短截度较上年稍强。

8.1.4.3三年生以上侧枝修剪

以老枝更新修剪为主,即在三年生侧枝基部选留预备枝,第二年培养成新侧枝后,去除老侧枝,确保树体毎年具备预备枝、一年生侧枝、两年生侧枝各占1/3。

8.2棚架开心形

主干高1m左右,主枝与主干夹角呈45°,配置3个主枝,3个主枝呈°方位角延伸,各主枝两侧呈90°配置侧枝,同侧侧枝间隔距离为50cm~70cm。

8.2.1修剪方法

8.2.1.1定干

壮苗定植后40cm~50cm短截,芽萌动抽梢后,留一直立强枝于1m左右定干,促使下部3~4个芽生长,以培养作主枝。

8.2.1.2主枝修剪

3个主枝用竹竿引绑培养上架,定形后对主枝延长枝的短截程度逐年加重,剪口芽宜选生长强的饱满上芽,用竹竿将延长枝呈45°角抬高,保持顶端优势。

8.2.1.3侧枝修剪

侧枝主要着生在主枝两侧,分枝角近直角,为主要结果单位。修剪方法见8.1.4。

9花果管理

9.1辅助授粉

采用蜜蜂或人工授粉等方法辅助授粉,以确保优质丰产。

9.2疏花疏果

9.2.1疏花芽

结合冬季修剪疏除结果枝上过多的花芽,要求5cm~10cm保留一个花芽,且分布均匀。对长年缺乏修剪的短果枝群可采用逐年回宿疏剪方法加以调整。

9.2.2疏花

在梨树开花前疏花蕾和开花期疏花朵,疏花蕾在花序伸出到开花前进行,疏花朵可在整个开花期进行。疏花朵时,留花序的密度间距以10cm~15cm为宜,待开花时,每个花序保留中间2朵~3朵花。

9.2.3疏果

疏果一般分两次进行,按照“疏小留大,疏上下留中间”原则,疏除小果、病虫果、畸形果。第一次疏果在落花后15天左右开始,每个花序留果1~2只,第二次宜在5月上中旬进行,以产定果,每个花序留1只果,留果间距为10cm~20cm。

9.3果实套袋

9.3.1果袋选择

应选用优质梨果专用袋。

9.3.2套袋时间

5月上旬开始,5月底结束。

9.3.3套袋方法

套袋前必须喷施杀虫杀菌剂,在喷药后5天内套袋完成,当遇雨或5天后则需重新喷药。套袋必须一袋一果,方法为先将果袋打开鼓起,把幼果套入袋内,然后用订书机将袋口折叠订绑在果枝上方。

10病虫害防治

10.1防治原则

从梨园生态系统出发,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有效控制病虫危害。

10.2农业防治

选用优良抗病抗虫梨品种和无病毒苗木;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生长期做好果园卫生,及时清除病虫果、残枝落叶;果实套袋,防止病虫害侵害;冬季清园。

10.3物理防治

挂置黄板、糖醋液、树束草、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害虫。

10.4生物防治

利用赤眼蜂,瓢虫等天敌控制虫害;利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微生物天敌使害虫致病;利用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或干扰成虫交配。

10.5化学防治

10.5.1农药使用准则

10.5.1.1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或具有三致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农药。10.5.1.2提倡使用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10.5.1.3严格控制施药量,确保安全间隔期。

10.5.2主要病虫害

梨锈病、梨轮纹病、梨黑星病、梨褐斑病、梨小食心虫、梨网蝽、梨瘿蚊、梨茎蜂、梨木虱等。

10.5.3防治方法

10.5.3.1休眠期防治

结合冬季修剪及时清除病枝、病叶,刮除枝干上的病斑后,涂3~5波美度石硫合剂消毒,树干涂白,同时用5波美度石硫合剂全园喷洒,铲除越冬病源。

10.5.3.2生长期防治

根据病虫发生(侵染)危害状况,做到防治对象、防治适期、防治药剂“三对口”,并安全合理用药,提高防治效果。主要病虫草害防治用药。(见附录A)

11果实采收

11.1适时采收

果面呈现该品种固有色泽,果肉由硬变脆,种子变成褐色为成熟标准。

11.2采收方法

采收应选择晴天进行,分批采收,先大后小,先外围后内瞠。轻摘轻放,采下的果实要放在阴凉处,避免太阳曝晒。

附录A梨园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附录B慈溪蜜梨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图

附录A

梨园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病虫名称

选择药剂

防治要点

越冬病虫

3°~5°波美度石硫合剂

1~2月休眠期,做好清园,刮除树干、树枝老皮上的病斑,带出园外销毁,伤口涂3~5波美度石硫合剂,树干涂白。同时用5波美度石硫合剂全园喷洒防治越冬病虫。3月上中旬花芽萌动期,用3°波美度石硫合剂再防治一次。

梨锈病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倍液

25%腈菌唑乳油~倍液

谢花后和4月中下旬各喷雾一次

梨轮纹病

梨黑星病

梨褐斑病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

25%吡唑醚菌酯乳油~倍液

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倍液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

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倍液喷雾。

5月上旬至6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用药防治5~7次,做到多雨多喷,少雨少喷,雨前防,雨后治,药剂交替使用。

梨木虱

梨网蝽

梨瘿蚊

梨茎蜂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0倍液

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倍液

50%辛硫磷乳油~倍液

1.8%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倍液

2.5%氯氟氰菊酯乳油~倍液

2.5%溴氰菊酯乳油~倍液

3月中旬和4月上中旬是防治关键时期,5~6月根据病虫发生种类,对症下药,一种药剂可兼治多种害虫,严格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药剂交替使用,采收前20天停止使用化学农药。

梨小食心虫

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倍液

1.8%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倍液

果实套袋,挂置黄板、糖醋液、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等诱杀。4月中旬至5月中旬,发现幼虫蛀果时施药防治。

附录B

慈溪蜜梨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图

编制单位:慈溪市林特技术推广中心慈溪市梨业协会

赞赏

长按







































北京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中科白癜风医院用疗效说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oyangshengwu.com/hlmyy/91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