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梨产自我国海南岛,学名为“降香黄檀”,亦称“海南檀”。由于黄花梨在整个海南岛都有分布,而树木在生长过程中本身就会受到不同地区光照、山地高度、气候条件的不同影响,所以其木色有从浅黄到紫赤者,锯解时,芬芳四溢。木质坚实、纹理美观是黄花梨的一大特色,其木纹多样,有山水纹、麦穗纹、虎皮纹及狐面纹等,《格古要论》亦称有鬼脸纹。黄花梨生长周期缓慢,两三百年方可成材,价值仅次于紫檀。但与紫檀“无大料”不同,黄花梨有大料者,如有的大案长丈二三尺,宽二尺余,面心可独板而不拼。黄花梨是明及清前期考究家具的主要材料,苏作家具常用,至清中期很少使用,亦可见当时黄花梨木材来源已匮乏。
明晚期黄花梨灯挂椅
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
明晚期黄花梨夹头榫翘头案
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
明晚期黄花梨夹头榫翘头案(局部)
对于黄花梨学名的拟定是比较晚近的事,古籍中多称黄花梨为花梨或花榈。《广州植物志》在檀属中收录了一种在海南岛被称为花梨木的檀木,为新拟学名曰“海南檀”。书中对次树的描述是:“海南岛特产,……为森林植物,喜生于山谷阴湿之地,木材颇佳,边材色淡,质略疏松,心材色红褐,坚硬,纹理精致美丽,适于雕刻和家具之用。……惜生长迟缓,不合一般需求。本植物海南原称花梨木,但此名与广州木材商所称为花梨木的另一种植物混淆,故新拟此名以别之。”据此可知,黄花梨直到近年才有它的学名“海南檀”。年出版的《中国热带及亚热带木材一书》建议把该树种与海南黄檀区分开来,另定名为“降香黄檀”。其理由是:“本种为国产黄檀中已知唯一心材明显的树种。”其“木材红褐至深红褐或紫红褐色,深浅不均,常杂有黑褐色条纹”。而“边材灰黄褐色或浅黄褐色,心边材区别明显”。它认为与心材和边材颜色无区别的海南黄檀同是一种,“今据木材特性另定今名”。在传世黄花梨上,我们可以看到心材和边材在颜色深浅上的差异。因此,把黄花梨的学名定为“降香黄檀”要比“海南檀”更为准确。明晚期黄花梨无柜膛圆角柜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
新花梨是清代黄花梨木来源匮乏后的替代品种,其木色赤黄,比黄花梨木质粗,而纹理呆滞无变化,无悦人香味,锯末浸水呈绿色。新花梨和黄花梨差别显著,并非同一树种。清代家具多用新花梨,除我国自产者外,也大量从缅甸、泰国等地进口。解放前北京家具商为了哄骗外国买主,又编出“老花梨”一名,实际上,所谓老花梨就是新花梨。参考书目:侯宽昭主编:《广州植物志》,科学出版社,年。成俊卿等编:《中国热带及亚热带木材》,科学出版社,年。王世襄著:《明式家具研究》,三联书店,年。—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