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浩瀚的发展过程中,无数偶然的浪花汇成了必然的历史长河。从历史的必然性上看,明式黄花梨家具的诞生,或有如下因缘:
一、明代是中国最后一个汉族皇权的封建王朝,以儒学为主干的古代文化已经非常成熟。释道两家也在学理上大成于世。明代的知识分子享数干年的文化积淀,无疑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学术修为。黄花梨家具之所以诞生在明代,显然与士族阶层的学养及审美意识所达到的高度,密切相关。
二、明代中国是一个封建国家,多数时期闭关锁国,严防夷族乱华,警惕海外文明的输人影响中国的政权和思想。明永乐年间的郑和下西洋,开通了明代海上贸易的通道,丝绸之路亦开始复兴。明隆庆朝更开放海禁,打破“片板不下海"的国策。在这种中外交流空前活跃的背景下,海外硬木经商贸路径得以进人北京的皇宫和江南文人的大雅之堂。
三、明代实行以银代役的制度,促进了手工业和工商业的蓬勃发展,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锥形。
四、明代中期以后,政治黑喑,朝廷腐败,许多在统冶阶级内部残酷党争中失意的文人厌恶政治,抽身官场,转而寄情于艺术创造和物质享乐,这使得当时的文化中心和时尚中心也随着精英们的足迹远离京畿,南移苏抗。苏杭水米富庶,无论制瓷、织绣、金石、书画还是家具制作,一时风起云涌。许多知识分子竟相投身,醉心于此,古代文化的许伟大成就,就在这一时期异彩进放,历史上常见的“政治越黑暗,文化越光明"的现象,可以在明代找到充分的实证。
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的进步使木工工艺获得了革命性的飞跃,在明中以前,木工工具主要为、锛、斧、凿等,明中期以后,刨子一类的工具开始普及,为硬木细作扫除了障碍。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描述了各类刨子的特征:“横木为翅,手执前推"之横刨;“刃阔二分许......为细木者"之线刨;“一木之上,衔十余小刀,尺蜈蚣之足"之蜈蚣刨......各司其职,各擅其长。
正治黑暗,官场腐败,工商繁荣,文化活跃,知积分子日益逃避现实,沉溺生活享受一一永叹山水,崇尚自然,回归田园,以为永恒。将心灵从社会向自然、从政冶斗争转向对艺术的玩赏。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造园运动最热情的时期,也是士族豪门造屋筑宅最热情的时期。而精美的园林和高屋大宅又对良材美器的家具陈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人对家具从设计到制作的全程参与,把自身的风尚志向和对乾坤万物的理解,把长幼尊卑的规则与天理人欲的融会,全都浓缩在家具的造型及材选之中。
从明式家具中我们至今仍可清晰地揣摩天圆地方的哲学思辨,体验中国社会的等级伦理,感叹中国匠人的聪明才智,领悟中国文人的心理寄托。
黄花梨不温不燥,不卑不亢,不寡不喧,特别适合打造简洁凝练的素身家具,在显现自然本色的同时,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而且香气暗含,历久弥醇,与人的气息彼此交流,相融相通,黄花梨的纹路行云流水,华美而且绚烂;空灵飘逸,与中国水墨彩墨异曲同工,景自天成,与各种自然现象息息相关——干百年的风雨铅华,日晖月映,在它的光泽及木质之中留下鬼斧神工——树干形成的错节纹,枝权疤结形成的鬼脸纹,还有麦穗纹、蟹爪纹、山纹、流水纹、宝塔纹、虎皮纹、狸斑纹等等,古人运用各种仿生的想象将这些纹理比拟出来,足以让心领神会的美妙意境沟通古今。经时间磨砺而产生包浆的黄花梨愈加成熟收敛,其光泽气质更可满足文人雅士韬光养晦的境界追求。
在中国古代,社会时尚并不像今天这样主要由知识阶层和青年群体发轫推导,然后表逐步衍为社会风气,而大多是自上而下,首先由皇室贵族和士族阶层倡导示范,然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推广民间。
因为古代中国自隋唐以后,基本确立了靠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体制,绝大多数文化人只能通过科举进人官场,“学而优则仕",是文人既定的发展路线。所以在中国“官本位制的历史上(除少数时期外)并不明显长期存在一个脱离官场的纯粹的知识分子阶层,史上著名的大诗人、大画家多是在朝为官的仕途中人。
当家具制作成为皇室贵族乃至广大文人士大夫阶层倾心研求,并且乐此不疲的嗜好时,黄花梨突然变成了那个时代文人一致推崇的至爱。其心然性正是缘于黄花梨本身无可替代的天然特征,即黄花梨的外观及品质,恰恰投合了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所形成的特定心理,而且契合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逐步养成的审美情趣,所以当仁不让地成为一代文人的审美载体。
文:海岩海南洪木坊编辑整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