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黄花梨因为它深厚的文化底蕴,绚丽灵动的纹理,超强的质感和稳定性而得到众多收藏爱好者的青睐和热捧。如今的海黄可说是价可夺金傲里拔尊,它身居红木之首,被誉称为“木中黄金”
唐朝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最早记载黄花梨的朝代,当时称呼是“花榈木”,唐朝人陈藏器在他的《本草拾遗》一书中写道“花榈出安南及海南,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坚好。”而“花梨木”是到了宋代才开始沿用的名字。
海南黄花梨的价值以及真正得到重用,并广为人知实际是从明代开始。直到郑和七下西洋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等地方带回了大量的木材,这些花梨木材坚韧稳定的质地和行云流水的纹理,经过巧匠们精心制作出来的家具深深吸引了当时的宫廷皇族,花梨木家具得到当时众多人的认可和喜爱,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明式家具。
海南岛上的黄花梨本来就是众多木材中“沧海一粟”,到了明末清始又连续遭遇到无数次毁灭性的劫难。李自成起义军进入北京和吴三桂帮助下的满族人入关后,在改朝换代中社会动荡,很多皇室黄花梨家具被损坏和烧毁,或是流失民间并被欧洲商人乘机运往国外。
年建国后开始,历经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运动,提出“破四旧,立四新”的口号,使得大量海黄家具被当作“封、资、修”遗物而损毁,数不尽的明、清、民国时期的海黄家具被成堆烧毁。
20世纪,在国门敞开西风东渐的同时,中国的家具文化也反过来影响到了西方国家。当时在华的西方传教士看到典雅精美的中国古典家具后,惊为天人,纷纷购买运回欧洲,黄花梨的命运又一次被改变。
年全国开展的“大跃进”,当时大炼钢铁需要煤,可海南哪里有那么多煤呀,那时提出的口号就是“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于是就上山砍柴,用木柴替煤。因为黄花梨的油性足,烧起来火比较旺,于是黄花梨就成了炼钢的好木柴。
60年代,“知青”上山下乡,大批知青到海南岛后就加入了种植橡胶的行列。种橡胶需要开荒伐木,大片的原始森林被砍光,这其中不乏许多海南黄花梨树。海南岛原始森林的覆盖面积迅速下降,从原来80%的森林覆盖率迅速下降到47%。原始山林已经如此,在海南岛那些珍贵的海南黄花梨就更不用说了。
70年代到80年代始,黄花梨作为“降香木”,被大量研制成中药和上等的佛香原料再次遭受破坏;作为中药原材料,不管是大小只要是海黄的全部统统被收到制药厂
到90年代,正值经济迅速崛起,当时无数的商人、手艺人、收藏家都闻风而至,纷纷登上海南岛收购黄花梨的成品、半成品和原木。传统文化得以回归,古典家具也随之掀起了狂潮,随着越来越多人对黄花梨价值的认识。接着就是拆房子,搜旧家具、旧农具,只要与海南黄花梨沾边的东西,统统收入囊中。这些人所至之处一片狼籍甚至片甲不留,不仅将老木材搜罗一空,还将可以寻到的村前屋后的黄花梨树砍光。
海南黄花梨价格在年前后的几十到两三百一斤,到最高峰时期的-年,其价格已经达到-0元不等,10来年间差不多涨了多倍,由于海南黄花梨价格的一路持续疯涨,导致岛上深山几乎所有黄花梨小材都被扫荡一空。
如今在山野早已不寄望找到像样的原株黄花梨树,甚至也不寄望找到原株被砍过留下的树头,海南本土新料只能是小根小毛,有截小腿粗的便已是凤毛麟角,真正的算得上极品的海黄老料已经是有钱都难买得到了。
冯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