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梨在中国红木文化中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一种高级木材,其地位仅次于来自印度的紫檀木。又因其独特的木纹、华贵的材色、浓郁宜人的香味,上自皇室贵胄,下到寻常百姓家,无不珍爱异常。近二十年来,黄花梨木材被反复炒作,价格一再抬高,已经远远超越了红木中的龙头老大紫檀木。价格最高时,据说每公斤售价过万元。
木材学定义
黄花梨是中国民间约定俗成对一类(一种)木材的称呼,不是一个学术规范名称。按照《红木》国家标准的定义,黄花梨对应的是5属8类红木木材中的香枝木类。因为此类木材在《红木》国家标准中暂时仅列明一种,为降香黄檀,所以也可以将民间所谓的黄花梨对应为降香黄檀这种木材。
根据《红木》国家标准的定义,香枝木为豆科黄檀属木材。该属下面包括香枝木类、红酸枝类、黑酸枝类共三类木材。香枝木类的必备条件为:
1、黄檀属(Dalbergia)树种。
2、木材结构甚细至细,平均管孔弦向直径不大于μm。
3、木材含水率12%时气干密度大于0.80g/cm3。
4、木材的心材,辛辣香气浓郁,材色红褐。
木材特征识别
黄花梨的英文名为SCENTEDROSEWOOD,学术名称降香黄檀。民间传统的别名还有降香木、香红木、花榈、香枝、花梨母等。 1、边材浅黄褐色,心材红褐色到紫红褐色,久则变为暗色。
2、材色不均匀,常杂有深褐色条纹(等同于酸枝木的黑筋)。
3、生长轮略明显。
4、径面斑纹略明显,弦面具波痕。
5、木材表面有光泽,具辛辣香气。
6、纹理斜或交错,结构细而匀,耐腐、耐久性强。
7、材质硬重,强度高,但一般不沉于水。
在这里,大叶檀先生给大家介绍一个简单的黄花梨经验性识别办法:你可以先熟悉一下酸枝木,当你对酸枝木的主要特性比较了解的话,只要找“有香味的酸枝木”那就没错了。因为黄花梨的表面特征与大多数红酸枝木和一些黑酸枝木雷同,但香味却截然不同:酸枝木都是酸香味的,而黄花梨却是浓香味的,香型为刺鼻的降香。
黄花梨的产地和名称混乱由来
按照红木家具界多数人的看法,中国明清古典家具所使用的优质黄花梨,基本上都是产自我国海南岛的一个很小区域之内。即使来自海南岛内同一个树种的黄花梨,因为地质条件的不同,材质也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材色、木纹、油性轻重几个方面,因而民间有“花梨公”与“花梨母”之说。花梨母是指哪些材色较深、油性较重的上等料,花梨公则是指那些材色较浅、油性不足的材料,又称为“糠料”。
许多人是不把糠料当黄花梨的,原因是糠料与油料(及花梨母)材质天差地远。这只是基于对材质差异的判断,而不是基于植物学的判断。今天,我们从植物学和木材工程学的角度,应该将两者视为相同树种、材质差异较大的同种木材。
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期,海南岛的黄花梨(简称海黄)几乎无树可伐,但无论皇室贵胄还是地方权贵、大富人家,对黄花梨的需求却十分旺盛,人们开始从交趾(今越南)等地寻找替代材料,于是“新花梨”(即越南香枝木或越南黄花梨,简称越黄)逐步成为代替黄花梨的家具制作材料。有人认为,今天我们见到的清朝的一些黄花梨家具,很可能是用“新花梨”制作的。
从木材学的角度看,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海南黄花梨和越南黄花梨其实是同一树种(虽然《红木》国标故意回避了这个问题)。大叶檀先生比较研究过多批海黄和越黄木材,也比较过多件海黄工艺品和越黄工艺品,认定属于同一个树种不同产地的材料。因产地不同,材色、木纹、气味等方面有差异,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也符合植物生长规律。
实际上,黄花梨产地并不仅仅限于海南岛和越南。几年前,大叶檀先生的朋友在长山山脉的老挝一侧森林中,也发现过黄花梨树,只是分布不多。
综上可以断定,香枝木类的降香黄檀(黄花梨)主要产于中国海南岛、中南半岛的长山山脉地区,也不能排除其他地区亦有分布。已知的信息表明,中南半岛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很早的时候已经开始引种香枝木。大叶檀先生见过缅甸引种的香枝木材料,发现除了香味相类之外,材质太次,连《红木》国标的最低气干密度标准都达不到。
黄花梨材质优劣的经验性判断
老木头有专文介绍木材优劣的经验性判断方法,这些方法当然也适用于对黄花梨材质的判断。
因为生长地域不同,黄花梨材质上有差别甚至是很大差别,这很正常。如果地理环境差距较大,相同树种的黄花梨在有些地区发生变异也并不意外。这种变异现象在楠木和其他树种里面,也常有发生。
但因为材质的差异,就把地理因素作为木材分种的基本标准,这就不是科学的态度了。且不说“花梨公”、“花梨母”之说的怪异而不科学,将黄花梨划分为海南黄花梨和越南黄花梨两种,同样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大叶檀先生在《不能给越南黄花梨定名究竟羞辱了谁——对红木国标的批判》(见QQ号的空间文章)一文中,就《红木》国家标准中故以将产于越南等地的黄花梨排除在外一事,进行了尖锐的剖析和批判,也揭露了中国收藏界、木材界、学术界的一些难以言说的弊端。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姑且沿用旧例,将产自海南的黄花梨称为海黄,将产于越南等地的黄花梨称为越黄,归纳出一些黄花梨材质优劣识别的要点,顺便澄清中国收藏界和古典家具界故意制造的一些错误概念。
第一,海黄和越黄,是同一个树种、产于不同地域的同种木材。
第二,同产于海南岛的降香黄檀也只有一部分能达到《红木》国家标准的气干密度标准类似,产于越南等地的降香黄檀也只有一部分能达到这个标准。
第三,海黄木材材色有深浅之分,越黄材色则更为丰富多彩。如海黄依据材色大体上分为油料(深色)和糠料(浅色),而越黄则有紫料(高油性、深色)、黄料(类同于海黄糠料,但材质更优)、褐黄斑点料、红料(底色红黄色,此类材料海黄中也有,且各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第四,黄花梨红料是中国古典家具制作的上等木材;紫料和油料鲜有大料,是制作高级工艺品的上等材料;黄料为制作古典家具的普通料(但越黄黄料的材质要大大优于海黄的糠料);褐黄斑点料因材料表面有大小不同的黑褐色斑点,大的如指甲,小的如芝麻,是越南人最喜欢的黄花梨家具料,恰恰是芝麻点黄花梨。
第五,海黄的香气要淡雅、悠远一些,而越黄的香气要浓烈些,甚至还带刺鼻的味道。
第六,由于地理和气候原因,长山山脉南部丘陵和平原地区生长的香枝木,生长速度要比海黄快。按照常识,生长越缓慢的树种,材质均匀度会更好些。但另一方面,树木生长的地理纬度越低,木材的心材材料结构往往也越紧密,且油性更重。因此,我们不能仅根据单个指标就得出“海黄要比越黄好得多”的结论。实际情况恰恰是,上等的越黄料(紫料、红料)各方面丝毫不逊色于海黄上等料,而越黄料中的红料比例较大,海黄中的红料反而很少;越黄中的黄料相比于海黄的糠料(底色偏黄的料),大多数材质更加优异,且数量很大。
第七,清中期以来的许多(黄料、红料)黄花梨家具,材料来源应该不是海南岛,但其价值并不逊色于同时期或更早的其他黄花梨家具。因此,中国红木家具界、特别是收藏界把用越黄制作的家具说成不及海黄材料家具的几分之一,是无知甚至居心叵测的误导消费者。
还是那句老话:材料或家具价值究竟如何,咱们不看树种分上下,也不论产地分高低,坚决按照具体材料具体分析然后再下判断的原则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