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漳州,你也会成为一个懂艺术的人

什么是“艺术”、谁是“艺术家”?

美术学院的教授会发现从未受过任何艺术训练的陕北老太太的剪纸却是别出心裁的作品,毕加索这样的名家也从非洲原始部落的木雕中获得灵感。这样的“自学艺术家”数量众多,多到无法确定其人数,因为他们很多人并不认为自己是艺术家。雕刻师伊利亚·皮尔斯的话就是这种心态的典型反映:“我甚至不知道我是一个艺术家,一直到有人告诉我。”

△中国美术学院保洁书法

对于一个艺术圈以外的普通人来说,艺术似乎是很神秘、很难懂的怪物。但其实,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艺术品。漳州的艺术家们大都隐藏在民间。

1

寻墨迹,访诏安

中国画家汗牛充栋,各流派争妍斗艳。

具有代表性的如黄派、徐派、米派、北方山水画派、南方山水画派、湖州竹派、常州画派、岭南派等。或以师承流传,或以地域聚合。

有一个画派非常独特,仅仅是从一个小县城发展而成,却成为代表全省的画派。

当代的漆画大师沈福文、原中国书协副主席林林、台湾十大画家沈耀初等均出自该县。

这便是被称为“闽派”的“诏安画派”。这个非常厉害的县城便是在福建最南端、有“福建南大门”之称的诏安县。

诏安历史悠久,书画艺术源远流长,素有“书画之乡”美称。县内旧石器和岩画的发现及商周印陶文物的出土,说明当时社会的艺术形式早已存在,这是诏安先民运用艺术形态美的一种创造。

诏安书画之风兴于唐代。开元年间,一代书法名家钟绍京被贬任怀恩县尉、开诏安书画风气之先河。

至宋代,陈景肃、翁待举等渐山七贤和应他们之邀来访的丞相陈俊卿、梁克家、知州朱熹、学者陈淳、林用中以及隐居县九侯山的江南赵嘉客等五位儒士的诗文书画,丰富了诏安的书画艺术。

特别是朱熹在渐山题写“石榴洞”等榜书木匾,艺术精湛,给当时书坛留下巨大影响。从宋绍兴二十年(年)起先后兴办的后屏、渐山、丹诏等书院,促进了诏安的书画艺术交流和发展。

元大德年间(年),得道高僧无碍禅师挂锡九侯山。倚崖题刻的“九侯名山”四个大字,为我省金石之宝,不少文人墨客视此为吾诏书风典范,并被载入《福建通志·福建金石志》。

明朝三百年间,诏安书画之风鼎盛,先后出了沈起津、徐登弟、方映辰等书画名家。其中较负盛名当推沈起津,其“书画入神品”。而张瑞图、黄道周、蔡潮等外籍书画名家对诏安艺坛的发展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南诏镇城内石碑坊群的题刻榜书以及分布在我县各风景胜地、庙宇、寺院的碑记、石刻竟达数百块之多,书风之盛、水平之高,均为我市罕见。

新中国成立后,诏安艺坛出现繁荣昌盛局面。书画风格随着时代潮流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已由单一的传统模式解脱出来,形成多元化的艺术风貌,更呈风采。

鉴于诏安艺坛这一特殊文化现象和浓厚艺术氛围,国家文化部于年11月颁证授匾,命名诏安县为“书画艺术之乡”。

诏安书画艺术早已从象牙之塔走向民间。徜徉在诏安大街小巷,处处丹青,家家翰墨,随时随地扑入你的眼帘。

2

再奏高山流水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中国古琴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声响有五音。

古琴造型质朴,音婉转穿透力强,它不仅是中国古老乐器中的精华,其本身也是完美的艺术品。古琴的传统制作十分复杂,制木胚、髹漆、装配等,至少可以概括为十几个步骤。而每一步骤中,甚至包含上百道工序、细节,足以说明每一张传统手工古琴来之不易。

七年斫一琴,历代斫琴师非常注重制琴的工艺。桐木和杉木是制琴首选的木材,但古代匠人制作时多凭个人经验,在南北方温度湿度变化时,古琴常有变形开裂的情况。

对于现代人来讲,想要得到一张古琴,远不如古人那样大费周章。斫琴师们沿用唐朝流传下来的古琴制作工艺,几十年如一日地将自己的心血倾之,严格恪守一道道传统工序,才让传统手工古琴得以传之至今。可以说,每一件古琴,都是历史的活化石。

《长泰县志》(清·乾隆版)记载:“琴,伏羲所制岳。内长三尺六寸六分法期之数,古之制也……”主要记载了古琴的制作方法及如何鉴别质量、使用、收藏等内容,说明在几百年前长泰人对古琴的制作就了如指掌。长泰县龙人古琴文化村“古琴传统制作技艺”,于年2月16日被列入“漳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古樟琴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谢建东,曾从事木材改性处理技术研究,在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古琴,并爱上了制作古琴。从此换掉手机号码,一心沉浸在古琴的世界里。

△龙人古琴文化村风景

这一隐,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间,为了做出一张好琴,他不知道翻阅了多少典籍、研究多少床古琴,拜会了多少位琴家,并把自己对木材改性处理的优势灵活融入到制琴工艺中,不仅熟练掌握了古法手工制琴的工艺,还提高了木材稳定性、耐腐性和耐气候性,终于成为斫琴名家。

△龙人斫琴坊

在不断提升制琴工艺的同时,谢建东更关心的是如何让古琴“活”起来,让更多人了解古琴,让古琴与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下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享受中。年,谢建东的“龙人琴坊”就在福建漳州成立了,他被附近的大学生称为“龙先生”。年,谢建东在漳州长泰后坊村为古琴安了一个家——龙人古琴文化村。

古琴制作要经过选材、制作面板、底板、挖槽腹、粘合,刮灰胎,上漆,调整岳山、焦尾、龈托以及上弦等工序,其中最重选材。唐代制琴世家雷氏曾提出:“选良材,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古法斫琴,对琴材要求非常苛刻。因古琴琴材的差异性,古人对琴材及音韵有“四善”(苍、松、脆、滑)和“九德”(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之说。

挑出合格的面板的底板材料,先在材料上划出古琴的面板和底板线条,再用斧头把多余的木料去除,削凿出古琴的初造型。

△古琴制作工序之琴挖槽腹

一般来说,岳山、承露、冠角、龙龈、龈托都是用美观的高档硬木制成,如:紫檀木、花梨木等。琴徽一般由玉、金、螺钿等制成,镶于琴面。雁足与琴轸的用料主要包括:象牙、玉、犀角、珐琅、牛角、牛骨、紫檀木、花梨木等。此外,琴有十友之说:冰弦、宝轸、轸函、玉足、绒、琴荐、替指、锦囊、琴床和琴匣。

完成槽腹设计后用火火灼内侧,清除毛刺等浮渣,也具有轻微碳化的作用。

△粘配件

古琴的面板和底板是通过用生漆粘合而结合在一起。琴表面上因长年风化和弹奏时的震动所形成的各种断纹,主要的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龙鳞断、龟纹断等。断纹,不仅是古代文物的佐证,同样也使古琴外形更加美观,声音更加松透古雅。

古琴所用漆灰主要起到保护古琴木胎体并影响古琴音色的作用。

△修配件造型

合好面底板和古琴的配件后,用锋利的板凿刀初修出冠角、岳山、承露等部位的造型。

△琴身底胎打磨

从粗打磨到细打磨,多遍循环完成。每一道漆灰干后,还要打磨。用中漆灰后,以木砂纸干磨即可。细漆灰后,用大块木块垫水砂纸湿磨。

△上弦

上古琴的七根弦也有一定的顺序。一般先上五弦,目前五弦定为国际标准音高A。五弦定准后,依次六、七弦,先后缠绕在琴背右边雁足上,然后再上一、二、三、四弦,缠绕在左边雁足上。

泠泠七弦音,清如玉壶冰。如今,长泰龙人古琴产品远销境内外,如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越南、印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

3

指尖跃动的精灵

中国传统的木偶戏,可分木偶的傀儡戏和皮偶的皮影戏两种不同的表演型态,布袋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近代闽南布袋戏以漳州最具代表性。漳州布袋木偶戏是由木偶表演剧、布袋木偶戏、木偶头雕刻等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的传统民俗艺术。

漳州布袋木偶戏历史悠久,其“源于晋,成型于唐宋,兴于明”。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流传到东南亚各国和台湾等地。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主要有“福春”“福兴”“牡丹亭”三派,各有特色。

布袋木偶戏表演细腻、栩栩如生。用五指操纵木偶进行的表演,既能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以至喜、怒、哀、乐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是一种具有高超技艺、精美造型和独特风格的木偶剧种。

作为漳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布袋木偶戏有着淳朴的艺术风格。灵巧的操纵技艺,生动的木偶造型,是中国木偶戏中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同时也是闽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剧剧种之一。

布袋戏,也称掌中戏,属傀儡戏剧种之一。南宋漳州知州朱熹曾颁文“劝谕禁戏”、“约束城市乡村,不得以禳灾祈福为名,敛掠财物,装弄傀儡”。

明万历《漳州府志》记载:“元夕初十放灯至十六夜止,神祠用鳌山置傀儡搬弄。”说明宋、明年间漳州木偶戏已颇兴盛。

清中叶以后,出现不少布袋戏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主要有福春、福兴、牡丹亭3派,各具特色(后牡丹亭被列入福兴派)。清末民初为漳州布袋戏鼎盛时期,有各类班社多个。

抗日战争以后,社会经济萧条,布袋戏走向衰落。新中国成立后,漳州布袋木偶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新中国的诞生,给布袋木偶戏表演的一代宗师杨胜呈现出一片新的艺术天地,他更加致力于布袋木偶戏艺术的探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奠定了当代布袋木偶戏表演的基本模式。

旧时,布袋木偶表演仅局限于上半身,下半身没有动作。杨胜为木偶穿上彩裤,配龙头靴,模拟京剧台步,设计了木偶的走路动作,表演更为逼真。

他对舞台、道具、操纵方面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把舞台加宽至一丈六尺,木偶增高至一尺二寸。这样一来,既增加表演的木偶数量,表现更为广阔的艺术场面,也容纳了更多的观众。

杨胜又改演员坐式操纵表演为立式操纵表演,这就解决了演员操纵木偶的间接传递表现难题,达到演员、木偶、角色三者感情和动作的一致。

传统的布袋木偶戏根据表演的乐调、词调与戏路划分,可以分为南、北两种不同的流派,它们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音乐唱腔和表演风格上。

南派盛行于泉州地区,唱的是南调,也就是傀儡调,表演上采用梨园戏做派;漳州的布袋木偶戏则归属于北派,唱的是北调,如昆腔、京调等,表演上采用的是京戏做派。如今,随着布袋木偶戏的不断发展与文化的不断融合,南北两派的特点也逐渐交融。

现今,随着漳州市木偶剧团和木偶学校的蓬勃发展,漳州布袋木偶戏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漳州人提起对布袋木偶戏的普遍印象,已不再是过去搬张小板凳到庙口搭设的木制彩楼下,引颈翘首看着演员们拿着手掌般大小的布袋木偶,上演着三国演义等传统剧目了。

如今的布袋木偶戏,不仅题材更加宽广,形式也更加多样。在漳州古城的木偶艺术表演馆,几乎每天(周一闭馆休息)都能看到精彩的演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oyangshengwu.com/hlmjj/142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