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木—明清家具专场
6月7日(周五)20:00
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三层B厅
小屏山色远
——中贸圣佳黄花梨镶大理石插屏
文/谭向东
屏风是中国家具最早出现的型制之一,传为古代周天子专用器具,称为“扆”。
汉墓中已有屏风实物出土,长沙马王堆3号墓两件座屏,其一为云龙纹漆座屏。荆州市博物馆收藏有江陵望山1号楚墓透雕彩漆小座屏,可见屏风历史之久远。
最迟至北魏,出现围屏和折屏。大同博物馆藏司马金龙墓屏风,彩绘人物故事图,图中绘有坐榻之上设折屏,折屏三面围拢,屏风低矮尚不足人的坐高。
故宫博物院藏宋人摹本《列女仁智图卷》,内容为汉代刘向《古列女传》第三卷《仁智传》中的人物故事。其中一人盘坐于席,周围三面设山水折屏。身前的烛台,亦设三面折屏挡风。可见这种较低矮的屏风很早已出现。
五代唐宋时期,屏风的形象大量出现在当时绘画中,屏风普遍融入士大夫乃至百姓的生活。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宋代马和之《孝经图(士章)》所绘榻上设围屏的形象,这一形式延续魏晋时期的风格,并逐渐发展演变为明清时期的罗汉床。
至此可见屏风的种类逐渐多样化,不仅有折屏、围屏,还大量出现落地大插屏,及案上座屏。日本大德寺藏南宋《五百罗汉图》,案上置朱漆座屏。
明代谢环《杏园雅集图》,桌上均设小座屏,这种小座屏被称为砚屏。
案上座屏小不盈尺,大者也不过数十厘米,而落地大插屏则常常一人多高,二者尺寸体量相距甚远,很容易区别。
Lot
明末清初黄花梨镶大理石插屏
高:.5cm宽:cm厚:30.5cm
RMB:4,,-5,,
而此次中贸圣佳春拍的黄花梨镶大理石插屏,尺寸介乎两者之间,高厘米宽.5厘米。这样的尺寸规格在同类黄花梨插屏中至为罕见。其显然不是落地座屏,置于案上又显得过于巨大,因此不得不揣测其用途。
通过检索历代绘画,发现与之匹配的形象甚少,但并非没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王诜《绣栊晓镜图》中,对镜梳妆的仕女身后,置壸门榻一具,榻上一端设一插屏。榻体较宽,显非狭窄的单人榻,视图比例上看该榻宽度应超过一米。据此可以推测榻上插屏的宽度,远远大于案上座屏。
明代仇英曾临摹此画,有趣的是所绘插屏屏心似乎是石质。
不难看出,中贸圣佳这件黄花梨镶大理石插屏,极有可能是古人安放于榻上,睡卧时遮挡头部风寒。
Lot明末清初黄花梨镶大理石插屏(侧面图)
该插屏以黄花梨木为框,镶嵌整片大理石,插落于素朴的底座上,整体简约明快清雅可人。造型极简,彰显明风。
插屏保存完整包浆自然,尤其整片大理石没有丝毫裂隙。古代匠师开石解玉全凭手工砣磨,人工耗费巨大,制作不易。偌大的石材,加工起来很难保证绝对的平直,因此这片大理石略呈弧形,不仔细查看很难察觉。而木匠在制作边框时,并非如常笔直的开槽,而是随着石材的曲线变化,开出微微弧线的插槽,令石板严丝合缝的嵌入,实属匠心之作。
制作者为了凸显天然水墨画般优美的意境,有意弱化其他装饰,为使用者营造了接近自然风光的惬意。正如纳兰性德诗云:“小屏山色远,妆薄铅华浅”。
-THE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