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黄花梨-皇宫圈椅
道家哲学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汉代儒家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这一点体现在古典家具中,以圈椅最为典型。从明代开始,圈椅这种家具就被文人士大夫阶层广泛使用,与圈椅之中所蕴涵的儒道精神密不可分。
在传统家具的设计中,都严格遵循自然的规律,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在中国传统家具中,设计者在不知不觉中就遵循了这样的自然定律。明清家具的选材多取自天然的黄花梨,不仅要求木性稳定,不翘不裂,经久耐用,更要求漂亮的纹理和自然的颜色,冬暖夏凉,香气清新宜人,这都增加了人与自然的亲近之感。
在圈椅中我们看到的椅背、扶手、座面、椅腿,都遵循了一定的规律,就好比生长的树木,不论是参天大树还是小树苗,都有自己的主干、枝干,有些枝干还会再分出枝干,直至生出枝条、绿叶。用树木的生长规律来看圈椅就会更加明晰,圈椅的靠背板,就像树的主干;椅圈、椅腿就好比树的枝干;联帮棍、鹅脖、角牙、券口牙子就好比枝条、绿叶,具有一定的修饰作用。但装饰再漂亮,也决不能抢了椅圈、椅腿的风头。所以说,好的设计会让人很舒服,主次分明,且能从作品中读到设计者的思想和内涵。
造型上,椅圈的设计就由多种元素组成,一方面要考虑到人体结构和舒适度,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其木性。如圈椅的椅圈与靠背板连接处应略平,既贴合人体结构,又考虑到连接处的合理性,坚固而不失美观。
此外,椅圈的楔钉榫多以五接或三接而成,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五行,而三的寓意则是天地人。就科学的意义而言,楔钉榫的设计,也与人与自然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现在生产的圈椅多为五接,根据人体手臂和人体结构,整个椅圈楔钉榫的位置就会有一定讲究,椅圈应该遵循“后平、中短、前长”的规律,人坐在上面时,两手、两肘、两臂都能得到很好的支撑,应该呈现一种非常放松和舒适的状态。
结构组合方面,圈椅的连接处也都是榫和卯的结合,是木与木之间的巧妙组合,在凹与凸、高与低、长与短的变化中,达到更加牢固耐用的特性,这种结合了人类智慧与木质结构特性原理的设计,简直是完美组合。
有人说:“人月团圆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而这在圈椅的设计中,也有所体现。虽然从整体上看,圈椅是上圆下方的结构,但事实上,圈椅的各个边,也都是方中带圆,每一个边都有圆角。“圆”是圈椅设计中的主旋律,是重团圆的一种体现,与生活中人们戴的戒指、手镯等都是幸福、美好的象征。
大叶黄花梨圈椅的挑选首先看椅圈的形状。圈椅的造型上是不是优美,线条是不是流畅,造型的好坏不仅仅影响美观,还直接影响着座靠是否舒适是不是耐用。
其次,从靠背看圈椅的质量,明清红木古典家具中圈椅的制作工艺上靠背板都是做成梯形的,上小下大。是非常有讲究的,其尺寸的差距也是比较精细的,一般上下差距在1.7-2.1公分之间,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样外观上看给人上面小下面大的感觉,上部轻巧,下部厚重质感,显得更稳当。
尺寸比例上面要注意遵循一定比例,如果上面做的过高的话会有头重脚轻的感觉,如果上身做的太低的话,会显得呆板影响美观。上身的尺寸由鹅脖来决定,按照的尺寸换算,传统的圈椅鹅脖为.5px左右。
古典家具都采用榫卯结构,圈椅也是遵循的这个传统,因此椅圈上楔钉榫的连接工艺好坏是判断圈椅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做工粗糙的圈椅楔钉榫的连接处可能会留下较大的缝隙,事后工人们会用锯末粉将其补上,但这样的话会留下一条明显的黑线,很容易看出来。而做工优良的榫它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另外,传统的圈椅拼接处楔钉的形状应该是正方形,因为这样才能在上下左右上保持连接的稳固性,一字型的楔钉也有用,但其效果相对来说会差一些。
----------------------------------
ali
ali
典藏--
厂址: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江南高新园区泰新路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