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上黎村生活比黄花梨还甜三明

  11月2日,秋高气爽,有“由赣入闽第一村”美称的建宁县里心镇上黎村,一农家小院前,张美娇老人正带着孩子在门前的平地上玩耍,不时传来朗朗笑声,一幅幸福和谐的新农村画卷展现在眼前。   “现在,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我们的村子就像公园一样漂亮!”张美娇高兴地说。今年80多岁的张美娇,原来住在高山上的秀石小组。年,秀石小组因地质灾害搬迁,搬到上黎村水南桥小组。老人说,以前住在山上,靠山吃山,卖木头为生,木头砍一棵少一棵,现在可不能再破坏生态,要保护生态,过生态生活。   张美娇老人热情地把记者带进她家的小洋楼里:“你看,厨房、餐厅在一楼,卧室在二楼,光线好,厕所也都在屋里。原来家用电器只有电视,现在电压稳了,电脑、冰箱、洗衣机等都买来了。”   “好处还不止这些,现在村里人不砍树、不烧柴,还能领补贴。”村民邱金泉高兴地说,禁柴改燃后,他家获得了元的燃具补助,每月还能享受80元的燃气补助。   今年6月,建宁县出台了《禁柴改燃试点工作方案》,开始在县里6个乡镇9个建制村22个村民小组户村民家开展禁柴改燃试点工作。上黎村被列入试点村,试点村村民4人及以下的家庭每月可得到80元的燃气补助,超过4人的家庭,每增加1人每月加发20元,连续补助3年。   眼下,优良的生态资源优势,不仅让上黎村民生活在良好的环境里,而且还靠生态走上了致富路。   盘点一年来杂交水稻制种的收入,上黎村村民甘传茂喜上眉梢:今年,他家的50亩杂交水稻制种带来20多万元的收入。他说:“现在,我们种的可都是‘金种子’。”   今年44岁的甘传茂,是上黎村邱禾山小组村民。他说,年2月18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上黎村调研,当时就是   来他们小组。   这些年来,老区建宁人民遵循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持续开展扶贫攻坚,立足当地农业特色资源优势,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组建专业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种植,提高农产品质量。   甘传茂说,5年前,他家才种8亩杂交水稻,亩产公斤,市场价4元每公斤,收入比现在少多了。今年,他从村里流转了42亩地,总共种了50亩杂交水稻。亩产量达多公斤,市场价20元每公斤,收入达20多万元。   “现在,村里种的黄花梨、黄桃等水果,很受城里人的欢迎。”在一旁的种果大户张运胜接过话匣说,他家种了多棵黄花梨,年开始,他就尝试采用生态绿色的种植方法管理果园。今年,他借助互联网卖黄花梨,价格比往常高了不少。   “现在,我们有房有车,生活比黄花梨还甜。”张运胜幽默地说。村里绝大部分的家庭都买了小车,有的家庭甚至买了两三辆小车。   “这些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习总书记的嘱托。”村党支部书记邱模清说,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须推动绿色产品和生态服务的资产化,让绿色产品、生态产品成为生产力,使生态优势能够转化成为经济优势。这些年来,上黎村借助生态优势,发展绿色农业。如今,已发展杂交水稻制种多亩、建立生态果园多亩、种植莲子多亩……村民人均收入从5年前的多元增加到现在的1多元。下一步,村里要继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创优生态环境、创特生态产业、创造生态财富。“我们村还准备借助资源优势和边界优势,发展乡村旅游,让更多的农民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本报建宁记者站陈晓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oyangshengwu.com/hlmjg/141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