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李蔚通讯员杨晴雁
匠人:郭永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项目传统木构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技艺:传统木构营造技艺
代表作:宁波镇海仿唐“大法堂”
制作材料:木材
制作时长:《大法堂》的整体营造过程始于年年初,精干巧匠60余名历时3年完成部件,于年4月组装搭建。
这座新建成不久的大法堂,面阔九开间,进深四开间,颇有唐代遗风。如果要讲它的造型,先要从80多年前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一次发现讲起。
年起,梁思成和林徽因走遍中国个县,调查研究古建筑。在当时,日本学术界曾经一致认为:在中华大地上早已不存在唐代的木构建筑物了。
5年后的一个夏天,梁林一行四人第三次来到五台山——苍山老林中,佛光寺厚重斑驳的山门终于结束了千年的等待。
佛光寺东大殿重建于唐大都十年,距今已有近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官式木构建筑。
而坐落在宁波镇海香山教寺内的这座大法堂,就是以东大殿为蓝本而建。
建筑面积总长度为47.9米,总深度为21.8米,超过东大殿唐代遗构,整个造型,集庄严伟大、慈悲精微于一体,充实丰满,空明澄澈。
大法堂整体营造过程始于年年初,大木结构所使用的主要原材料,全部采购自东南亚老挝、缅甸等国所产的珍稀花梨木原木,数量之巨,达数千根,要求之高,有长达15余米、直径在70厘米之上。
大法堂所有木构件均采用工厂化营造,并试架设安装。
60余名精干巧匠,在制作完成全部构件后,又在工地现场历经8个多月组装搭建,终于将3万多块木构件拼构成了如今的大法堂。
主持这次营造的,是有“当代鲁班”之称的郭永尧。
郭永尧13岁师从宁波市横溪著名老木匠张定丰,学习仿古家具的全套制作流程。上世纪80年代,他才投入到修葺古建筑和生产传统红木家具及古建筑营造的行业中,热衷于仿造传统大木作,尤其是唐代的遗构。
说起打造这座大殿,也是机缘巧合。年,郭永尧赴山西五台山时,恰逢大佛光寺正在大修,征得当地文保单位同意后,他得以实地详细考察。“当时,我们在大殿屋顶上呆了整整两天,才将内部结构了解清楚,并用草图绘下来。”他说。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大多都是用榫与卯连接,凸出嵌凹进,榫穿进卯,猛力一锤,即可契合。
这些古建筑屹立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全依赖于榫卯的功劳。而且榫卯结构不但牢固,还便于日后的修复。
“榫与卯结合成的木器从不锈蚀,必要情况下还可拆卸修复,甚至可以做到整栋建筑物的搬迁。”郭永尧说,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以往一凿一斧缓慢的制作工艺,相较如今的流水生产线,显得弥足珍贵。
传统大木作的技巧,要花上3到5年的时间才能基本掌握,尤其是榫卯结构,有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燕尾形、菱形、几何形等等多达几十种不同的榫卯结构。
在制作这些榫卯结构时,不仅对技艺要求精湛,在原材料选择使用方面也很有讲究,每根柱、梁、枋、串、昂、桁条等木构件,都要求一根原木制作一根构件,因为如果一根圆木从中间对开成二根,将中芯破坏掉了,木材就容易变形,而一旦变形弯曲,榫卯制作完成后就无法严合。
从事大木作近20年,郭永尧先后建成了“宁波香山教寺大法堂”、“慈溪五磊寺罗汉堂”、“象山报德寺天王殿”、“广东金台寺成对仿唐八角亭”等等大木作工程,还将两座大雄宝殿模型送出国门,落户澳大利亚。
曾有记载,早在盛唐时期,宁波工匠就远渡日本建寺,现日本奈良的东大寺,就是日本僧人请来唐代明州(宁波古称)工匠陈和卿建起来的。
而如今,郭永尧重拾古老技艺,传承唐宋遗风,更是将“传奇”输送到了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