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由小编来给大家一一详细介绍这些好玩的乡村!
A.琼山区:三门坡镇:龙鳞村(海口十大名村之一)
联系人:唐吉
联系
乡村特点:革命老区、龙湖泛舟、湖边垂钓、自助烧烤、乡野棋牌、农家休闲。
一、龙鳞村简介
龙鳞村是一个革命老区村庄,也是80年代创建起来的文明生态村。全村48户,口人。村庄占地面积60亩,水旱田面积亩,坡地面积亩。全村经济收入主要以橡胶、胡椒、香蕉、荔枝、槟榔、菠萝等种植业为主。年人均纯收入达元。
二、文明村建设情况
三、乡村旅游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引导下,龙鳞村人又齐心协力开发“农家乐”旅游,与海南泰美乡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乡村休闲度假,为来海南过冬的“候鸟”老人和附近市县自驾游旅客提供餐饮、住宿服务,并为此配备了农家客房和农家餐厅,随着文明生态村的创建,龙鳞村越来越美丽,吸引了各机关单位、各市县乡村和一些社会人士的参观、游览。团支书唐吉从中嗅到了商机,并在区委区政府和区文明办的帮助下,带领村民与泰美乡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乡村度假游,为来海南过冬的候鸟老人和附近市县自驾游旅客提供餐饮、住宿服务,并为此配备了25间客房,一间星级厨房。又开发了龙湖泛舟、湖边垂钓、自助烧烤、乡野棋牌等农家休闲项目,让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学农家活、享农家乐”。
B.美兰区:演丰镇禄尾村(海口十大名村之一)
联系人:梁定军
联系
禄尾村隶属美兰区演丰镇演海村委会,位于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的东北部,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村庄。年该村有农户44户,人口人,以红土壤为主,可供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达亩。村民以海水养殖为主,近海作业,捕捞赶海为辅。年人均收入元。
二、旅游业的发展
区位优势:禄尾村交通便利,距红树林旅游风景区仅2公里,该村自然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绿色慢行道为主线把邻近的桃园、星辉和红树林风景串成一片,有利于打造集文明生态村、绿色慢行道、农家乐为一体的农村旅游品牌。另外这里旅游资源丰富,奇特,而且充满传奇色彩。
目前建有主要景点:
1、妈祖文化海南第一宫
2、“海底村庄”72村遗址图片展——地震劫后的人文遗产。年,一场地动山摇的琼州大地震,将上百平方公里的陆地沉入海底,使琼北(现东寨港至铺前湾一带)72个村庄和千倾良田悉数沉入大海。据地震科学家的推定,这场地震震级至少7.5级。史料记载“桑田变海”、“十之存二”,八成当地民众在地震中遇难,大地震陆陷成海遗墟的分布面积达百余平方公里。每年朔望期退潮后,部分遗墟露于滨海滩石中,这便是人们所说的“海底村庄”了。
3、景观奇特的“夫妻”树,“母子”树
4、临近海湾,环境优美的农家乐“海鲜第一家”
三、乡土民情
禄尾村民勤劳致富,民风淳朴,社会风气良好,邻里之间和谐相处,尊老爱幼、帮困济贫。文明和谐,安居乐业。一直得到远近各村的称赞。
这里除了自然景色优美,还有一些奇特遗址,笼罩着一个个充满神奇、浪漫的传说。散发出一股神秘的气息。所以当你走进禄尾村,这不仅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收获,你不仅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还可以体会到大自然的无限造化。在这里除了大饱美丽自然风光的眼福外,你还可以品尝这里的美味佳肴。让你的视野更广;让你的生命多了一份惊喜和久违的旋律;让欢乐弥漫你的周围,让你生命因此而变得更有激情。
C.琼山区:大坡镇:田心村(海口十大名村之一)
联系人:姜琳琳
联系
二、“防盗墙”成了“抗日墙”
我们沿着小巷从南往北行走,拐了几下,走出一个石门。一出这个石门,左边便是一座土地公庙。笔者仔细地看了看这个石门,上面已长出一些不知名的植物,也许是为石门的生态粘合剂吧。我们邀请几位村民一起在石门前合影留念。村民告诉了我们,石门的两边都是围墙,现在还保留着,就是有些地方已倒塌。说起美孝村村墙的故事,村民不仅滔滔不绝,而且感到十分的骄傲和自豪。
古时候,城有城墙,村有村墙,这是大家都知晓的事情。美孝村也不例外。为了防止盗贼进村抢劫,美孝村于光绪年间(即年)村民自发组织并动员全村18岁以上强壮有力的男女投入建筑环村围墙的艰巨工程中。为尽早完成环村围墙修筑任务,村民们起早贪黑,从山上搬来石头,历经三年多的时间,终于将环村围墙建成。围墙全长米,高6米,宽2米,坚实牢固,围墙北边沿路设三个石门,南边设一个石门形成南北对通,围墙临路部位都设有枪炮眼。石门晚上全部关锁并派人轮流看守,宽大的村围墙内设有二、三层巷门,巷道纵横交措,陌生人一进村就如入迷宫。村围墙的建成令贼匪不敢冒犯。在村墙的保卫下,村民的生命和财产才平安度过了贼匪蜂起的动乱年代。
美孝村原村干部陈桂兴告诉我们,抗战爆发后,这条环村围墙成了抗击日寇的坚强堡垒。当时,美孝村里住有一支游击队,日寇曾多次组织对美孝村实行大扫荡,但每次都被英勇的抗日游击队与抗日村民狠狠地打击,杀得日寇落花流水。正是凭着这座伟大坚固的火山石长城的护卫和巧设其中的迷宫暗道及枪炮眼,最终令鬼子扫荡计划全落空。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全村上下,男女老少同感,多亏有了这条坚固的围墙保护,才避免遭受灭顶之灾。村民们为了纪念这条村墙所起的保护作用,将这条围墙称为“抗日墙”。
美孝村人与石头是那样的关系密切,房子是石头筑的,那路是用石头铺的,家家户户的院墙是用石头垒的,耕地四周是用石头一块块筑起高过人头的“篱笆”------石头是美孝村举手可得的天然建筑材料,从地上到地下,遍地皆石,形状百态,用途广泛------
三、根雕雕出农家喜悦
“农忙时做农活,农闲时忙雕刻;文化比种地强,‘软饭’比‘硬饭香。”这是美孝村村民用来表达根雕雕出甜美新生活的话儿。
来到美孝村,从村口进去约米,这时,永兴诗联学会会长陈简贤便带着我们走进年青村民陈辉望的家。在荔枝从中的一个小房子旁,一位年青人穿着蓝色的上衣在忙着雕刻。他拿着大约长30厘米的树根,左右上下、翻来覆去地观察,然后抓起工具小心翼翼地磨来磨去着------他,就是我们要走访的陈辉望。陈辉望一边举着手里的那块根雕半成品,一边告诉我们,“这个头像根雕售价元以上。有时,卖一件木雕产品相当于家里一年卖3亩荔枝的收入。自从学会雕刻艺术后,家里单根雕这一项的年收入就有6万多元。根雕雕出了我们农家的喜悦和甜美的笑容。”
和我们一起走访美孝村的永兴镇组织宣传委员吴程灿说,这个村有几个老根雕户,年青的陈德斌是其中之一。我们计划走访他,但他已到外村收购老树根去了。永兴镇文化站站长陈章跃告诉我们,“雕刻收入很可观,像陈德斌这样有经验的雕刻户,有时一天卖木雕产品就收入了两三万元。他家里的电视机、电脑、新楼房等都是根雕雕出来的。”我们来到陈德斌家,那是一栋三层高的新楼房。在一楼大厅的展台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雕好的佛像、鱼、鸟笼、茶壶、健身珠、、文具筒、烟斗等30多个品种。
盆景也是美孝村特色之一。美孝村地处羊山腹地,各种植物资源丰富,常年生长在火山石地里,形成了自然的造型,采伐回来再进行培育、修整,一盆盆形似古木逢春、美丽如画的完美造型艺术,终于展现面前,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收入。
眼下,美孝村从事根雕和培育盆景的村民有16户共30多人,“雕刻经济”和“盆景经济”也已成为美孝村经济增长点。仅这几个月,村民就根雕和盆景的收入达50多万元。
四、扬近古井功德无量
提及永兴羊山村庄,人们自然会想到水。那真的是“水贵如油”。美孝村石地无水井,饮用水多靠天下雨。羊山农村缺水世人皆知,名不虚传。屋檐下排列的水缸不难证明这一点。因此有这样一句顺口溜:“不嫁金,不嫁银,数数檐下缸多就成亲”。
古时候,美孝先民的饮用水都要到离村十多公里的地方挑水,今称“西湖”,村民挑一担水往返需要大半天。后来,在村东北边5公里的山涧里发现一个石洞,洞里有水,美孝村民和附近村民喜出望外。这样,美孝村民挑水来回路程与时间比原来大大地缩短了。但数口之家,要有一个专人挑水,一盆水洗面之后,再洗衣服,最后才给牛喝。由于石洞里的水极有限,几位村民一起来挑水时也得等一段时间,村民苦不堪言。
陈简贤告诉笔者,清乾隆年间(年),美孝村老先辈为了解决饮用水的困难,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使用铁锤、钢钎等简陋工具,在村东边约米处挖凿一口水井。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忍不拔,战天斗地,在坚硬的玄武岩地层上,一锤一锤地凿出一口水井------这口水井起名为“扬近井”。
在美孝村年青村民小陈的引导下,我们在雨中找到了这口古井。笔者看到,这口古井的左边有一颗不大不小的荔枝树,荔枝树下停放着手扶拖拉机和三轮车,有一条狗在一边叫了几声,旁边有一间简易瓦房,而古井已被杂树杂草围得密密麻麻的。站在古井边,根本看不到古井下的一点点“秘密”。我们拨开杂草,拉开树枝,好不容易才看见了古井那火山石铺设的阶梯。小陈说,他今年20岁,对这口古井的历史不了解,因此我们只好请来了老村长当解读员。
这口古井先是凿出直径为4米,深10米的取水平台,然后再深凿出直径为2.5米、深约25米的垂直井道,才达到地下水源的水路。在取水平台处,用三支分别长3.8米、3.5米、3.2米不等,宽40公分、高40公分的四方石条架设井口,在井架上用大石板铺设,安全又牢固,再在井口石板凿出四个30公分大的园眼,供用铁桶往井里取水。从取水平台到地平面,还凿出了30米长的斜坡,铺设台阶,方便挑水。台阶铺设为二层,保存完好,共57级。这口古井的凿成,基本上解决了当时村民就近饮水难的问题。
完成扬近古井的挖掘,要花多少年的功夫,这已难于考证。但不难看出,美孝先辈们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凿井精神不亚于愚公移山。美孝村先民是那样的团结与坚强。也正因为如此,美孝村才文明,进步。今天,美孝村的水塔和水管已代替了水缸和古井,虽然扬近古井已在人们遗忘的角落,但先民们的功德是无量的------
五、扬苍仙井传说美丽
从美孝村,沿着水泥路向着东北方向行驶,在离美孝村约5公里处,我们看到了两颗大树,有一位正在荔枝园看园的村民告诉我们,这两颗树已有年的树龄了。离古树不远处,有一间石头屋,显得有点破旧,拿木条当门,可那是为纪念古时候的仙人而建造的。这座庙的周围有不少杂树、杂草和残墙------
古时候,扬苍林木繁茂,古木参天,这是一个是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几百年来,其传奇故事在民间流传不断。传说古时有一天,一位孤寡老太婆从西湖挑水回到扬苍这里时,看天色还早就歇息一下。这时,有一位白发老翁骑着一匹白马路过此地,看到这位老太婆身边两个陶瓷坛装有清水,便问起老太婆,“我的马跑了很远的路,马已累,也渴了,请让这两坛水给马解渴可以吗?”老太婆说,“人比马重要啊!这样的要求不近人情了。”老翁耐心恳求老太婆。老太婆十分为难地对老翁说:“你看我这把年纪,好不容易从很远的地方把水挑回到这里,要是把水给马喝了,我去哪里要水挑回家?”这位老翁看到老太婆很为难的样子又恳求说:“求求您老人家开恩,为马解渴。”老太婆又说,“马喝了这两坛水,也就跟要我的命一样了。”说着说着,那匹马突然吐出了白沫------老太婆看见后,再也不说什么,请老翁尽快把这两坛水给马喝。这时,这位老翁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提着两坛水并牵着马到地势低洼的地方,拨起一把大茅草,挖出一个大坑,然后将两坛水倒下去,让马喝足喝够,再装满两坛清水提上来交给老太婆并说:“您年纪老弱难走远路挑水,从今以后可天天来这里挑水。”说完骑上白马扬鞭而去。这位老翁原来就是一位下凡的仙人。
从那时起,这位老太婆天天来扬苍挑水。这一消息很快传遍了美孝村及附近的17个村庄,人人都争先恐后到扬苍来挑水,个个喜笑颜开。即使是久遇干旱灾情,扬苍泉水仍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人们饮用,从古到今未干涸,从此扬苍井被人们称为“扬苍神仙井”。
为了纪念这位赐水仙人,村民择日于皇明万历四十六年(年)岁次戊午壬癸,在扬苍井南边建起一间瓦庙称为“扬苍井庙”,并在庙内立下“庙井碑记”。还雕有一尊神仙神像,坐庙台中央,供人们祭拜。在石台中央墙两边题下“东流不尽扬苍水,西保长留邓圣祠”一联作为永世流传。
H.琼山区:红旗镇岭门村(海口十大名村之一)
联系人:符史开
联系
一、文山区简介
从府城走高速公路到文山村约30公里,现全村1800多人大部分为周姓人氏。文山村的出名原于周家先祖周秀梅公。周秀梅公,祖籍福建莆田甘蔗园村,进士出身,翰林院学士。当南宋之战乱,为了避祸,绍熙五年(1194年)携子榜湘(进士、大理寺评事)渡琼,居原琼山县遵都图(今遵潭镇)秀梅里。秀梅公渡琼后,继配颜氏,生一子榜源。大儿子榜湘传于宝佑六年(1258年)中解元登进士。后来周秀梅的长支第四代周榘,迁居员山里(今文山村),在这里落地生根,生息繁衍。从此文山村成为琼州大地一个人杰地灵之地。文山村重教,村民以“耕读传世”为荣。自南宋以来,村里一直有社学。一代代周氏子弟“焚膏继日,秉烛夜读”,成就学业。先后出了周宾、周宗本、周世昭3名进士、15名举人、58名贡生。文山村,因周氏进士世家而闻名琼州,自南宋理宗年间起已有余年历史,成为海南四大古文化村之一。
二、文山村八景
明代进士、礼部尚书王弘诲写的“文山八景”甚雅:“绿水环龙”、“横桥渡马”、“竹松笼月”、“楼阁丛云”、“塘尾甘泉”、“岸头娇柳”、“莲塘渔唱”、“石岭樵歌”。而另一种概括与眼前的景物更为吻合:“村成莲花”、“水环玉带”、“仙洞聚奇”、“山城拥障”、“娥案围光”、“鱼桥钓月”、“五井饮和”、“三元镇口”。
1、村成莲花
村居地势团圆,中高边低,八面披离,交互层叠,状如莲花。村人筑宅东南西北任取方向,所在皆宜。
2、水环玉带
村前有一长水塘,环绕三面,终年积水不涸。村人种莲塘中,荷花水光互相掩映,色呈苍碧,水如玉带。
3、仙洞聚奇
村后山岗一带,西北方有石洞数穴。探之深黝,不知底蕴。因有数洞离奇,状态各异,令览观者流连忘返。
4、山城拥障
村后有一长山,势似城墙,拥卫村庄,与石城墙内外围抱,为村居后方屏障。
5、蛾案围光
村前方,叠起重案,弯环围绕,状似蛾眉。案上草色青绿,每当天清日朗时,塘水彼此射映,团成光气倒影,案景浮沉荡漾,照人眉目。
6、鱼桥钓月
村前塘中,横架两桥贯通东西,以便村人出入来往。值风清月朗之夜,波心印月,人在桥上钓鱼,亦如钓月。
7、五井饮和
环村四境,分东南西北与中央,为五方。各就中心点开凿水井。各井中以东北方一井为最佳水质,井水清甜,人因称为甘泉,饮之滋润和平,令人延年益寿。
8、三元镇口
村东北方,距离半里许凸起三阜,曰三元墩,以塞塘水溢出大江之路,为镇水口之要点。形学家言,水有停蓄,方不至泄。村有此墩,亦乡居之福地。
文山村有明代进士、举人牌坊十余座。
海南乐游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