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新增7项非遗项目这些古老的传统你都

近日,吴江区政府公布了第七批吴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代表性项目名录)名单,共有芦墟青砖烧制技艺等7个项目被列入第七批吴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次入选的7个项目覆盖了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音乐、戏曲(曲艺)等领域,其中,传统技艺类共4项,分别是芦墟青砖烧制技艺、桃源船模制作技艺、桃源糖画制作技艺、吴江传统美食制作技艺(平望冰雪糕制作技艺、吴江烧卖制作技艺);传统医药类1项,为芦墟刘氏中医伤科;传统音乐类1项,为分湖吟诵;戏曲(曲艺)类1项,为吴江昆曲艺术。同时公布的还有前六批吴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推荐名单,吴江蚕桑丝织技艺(吴江旗袍制作技艺)、吴江阿婆茶(芦墟阿婆茶)入选。芦墟青砖烧制技艺芦墟窑业据历史记载已有多年历史,堪称是青砖烧制的“活化石”。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芦墟的砖窑、石灰窑相继形成产业。清朝末期芦墟的陈、钱、柳、陆氏等窑户在镇北窑港、万户村和夫子浜等地建砖窑、石灰窑,最多时达余座。芦墟出产的细料青砖及石灰,曾“运销沪渎,岁值甚巨”,芦墟的砖窑业因此声名远播,官府建筑和望族宅第皆以用芦墟砖瓦、石灰为荣。

芦墟青砖烧制的流程依次为“选土”,“去杂”、“踏泥”、“掼坯”、“晾坯”、“装窑”、“烧制”、“洇砖”、“闷窑”、“出窑”。芦墟青砖被广泛用于宫殿建筑、园林建筑及民居建筑。原料就地取材,有鲜明的地域性。其技艺经历代工匠的探索与积累,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格的工艺流程与操作方法。芦墟青砖含铁量高,烧制好以后黛青光滑、古朴坚实,敲击时有金属般的声音。

90年代,由于黏土砖瓦行业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弊端,芦墟的传统窑业逐渐衰落。目前,芦墟的窑业已处于全部关停状态;仅有3处砖窑。熟练窑工越来越少,年纪都在六七十岁了,年轻人对于烧砖既不懂也不感兴趣,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此项技艺即将失传。目前尚有几只由个体业主承包的砖窑,根据市场需求在断断续续地烧制青砖。当地政府于年投入多万元,成立班子,整理材料,修缮芦墟利字窑“日军芦莘厍周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恒字窑建立“芦墟青砖烧制技艺展示馆”。

桃源船模制作技艺桃源古船模制作技艺有着家族历史渊源,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是一种传统手工技艺,是以木材为材料,按各类船舶实物缩小比例制作的。古时,桃源镇宅里桥村村民出行都靠木船,因此,一些地方办起了造船作坊,造船业颇为兴盛,涌现出一批造船的能工巧匠。那时造船皆须放样,这就是桃源古船模的雏形。随着时代变迁,现代交通演变为以陆路车辆为主,造船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造船技艺中的船模放样逐渐演绎为专业船模制作,每件船模都是精雕细琢,堪称艺术精品,人们在观赏船模作品的同时,享受到较高的艺术内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桃源古船模选料讲究,木材必须干透,以免变形。船模制作是一份慢工细活,必须精雕细琢。桃源古船模类型分为江南水乡类、内河类、航海类;类别有沙船、广船、福船、鸟船;品种分为战船、客船、货船、航海船。制作古船模所用的材料有花梨木、菠萝格、柚木、竹、帆布、各类绳子、亚光清漆、铁制锚、篙等。桃源古船模产品主要销售区域为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山东、北京、吉林等全国各地。

桃源古船模具有江南水乡古船的特征,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韵。古船模中也有不少承载我国厚重历史的,如郑成功战舰、南京“王开泰”商船、戚继光“大福船”、北海大拖船、雅克萨战船等都是一定时期或特定时期的产物。桃源古船模制作技艺具有体现较高艺术性的特征。依据薛氏传统造船工艺,将各种渔航、商运船型按比例缩小,经手工精雕细刻制成各种船模。选料做工十分精细,船具配置古色古香,具有体现较高艺术性的特征,对于中国的航海史、漕运史、战争史、交通史等均具有较高的船文化研究价值。

桃源糖画制作技艺桃源糖画制作技艺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以糖为材料进行造型的。糖画艺人在绘制糖画时用小圆勺舀起铜锅中的糖稀,以腕力带动勺子运行,按脑中的画稿,挥洒在光洁的大理石板上,或提、或顿、或放、或收,速度飞快,一气呵成。随着糖液缕缕洒下,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形象便呈现在众人面前,令人拍案叫绝。桃源糖画制作技艺融合了多种民间艺术和技艺,它把我国传统的糖食文化、国画艺术以及雕刻技艺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是一种复合型的民俗文化艺术。从糖画中表现出的视觉感染力和味觉享受,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浑然天成,糖画艺术除了在视觉和味觉上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外,还会让人在心灵深处感触到其表现出的魅力。吴江传统美食制作技艺

01

平望冰雪糕制作技艺

平望冰雪糕在清代三十年()以前已有生产,具有多年的历史。是历史上名声远扬的传统御膳特产。产品具有色、香、糯、甜、凉,品味极佳。每逢子女结婚、小孩满月、“过节”(即祭祖)、上学,均以送冰雪糕为必备佳礼。

制作冰雪糕所用食材产自太湖流域上等糯米、白粳、薄荷草、玫瑰花、蔗糖等。用料讲究,采用炒、磨、煮、烘、蒸等传统手工艺,工序复杂,制作精细讲究。制成的冰雪糕雪白松软,清凉微甜,其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利气行血,散疲止痛,治风痹功效,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技艺价值,药膳价值和经济价值。

由于纯手工操作,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且历史上生产者都以世代传承为主,带来人才资源的匮乏,目前仅有3名传承人能掌握一手雪糕制作技艺,其中顾姓师傅已退休多年。传承人的逐渐减少,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民间传统特色产品冰雪糕制作工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严重制约冰雪糕生产的发展与生存。

02

吴江烧卖制作技艺(盛泽烧卖制作技艺)

据盛泽镇志记载,盛泽烧卖为锡昌馄饨店首创,由锡昌馄饨店创始人宋锡庭经四代家族传承至今。

盛泽烧卖以干蒸为主,主料为肉,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烧卖。原料包括面粉、干粉、上好的土猪肉、女儿红料酒、绵白糖、食用盐、味精、纯净水、皮冻及草鸡蛋摊成的蛋皮、葱花、酱油调料。制作的时候,面粉用开水烫好,摊凉,揉成粉团,搓成长条,再切成小段,擀成圆饼状,再撒些干粉,并将圆饼的外缘压成麦种形,包入馅料,用手一捏,虎口微微用力,上端便呈现石榴花般的花纹。把烧卖放进蒸笼里,高温隔水蒸7-8分钟,便可食用。盛泽烧麦皮子晶莹通透,经虎口捏拢形如花瓣渐次绽放,形如桃花。肉馅紧实,裹在烧麦皮里如沉甸甸的钱袋,精巧雅致。

目前,年轻人有志从事烧卖制作的不多,大部分都是小规模小作坊,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手艺亟需传承与保护。芦墟刘氏中医伤科

刘氏中医伤科起源于清代嘉庆初期,采用家族传承,传男不传女,绝不外传。至今已有六代。在传承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分支,分散在各个区域。由于各种原因,至第六代就只剩芦墟刘氏中医伤科一脉。

刘氏中医伤科运用中医原理结合中医膏药,散剂,丸剂,药膏,中药汤剂,施以中医伤科手法,中医推拿,针法,灸法,拔罐,放血等多种治疗手段,治疗骨折,脱臼,骨关节错位,软组织损伤,气血,经络等疾病。较之与其他中医科目,其中的手法运用和外敷膏药更具特色。复位透穴整骨推拿法,是刘氏伤科具有特征的治疗方法,对于筋出槽、骨错缝的骨伤病变和风寒湿痹证,软组织损伤及后期康复具有显著疗效。疏风散寒扶正灵验膏,经过历代传承,临床运用效果非常满意,是刘氏中医伤科的特色疗法。主要治疗风寒湿痹症,损伤后肢体疼痛,肿胀、麻木、关节变形、积液等症状。

芦墟刘氏中医伤科经过历代传承,延续至今。但由于近代西医快速发展,群众对于中医和中医伤科的认识渐渐淡化,中医伤科的传承面临断代,刘氏伤科也在衰弱,刘氏伤科其他分支已后继无人。该项目亟待挖掘整理,开展保护。分湖吟诵分湖吟诵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相传,西晋诗人张翰脍炙人口的《秋风歌》就是用家乡分湖吟诗调唱出来的;元代陆大猷、陆季道父子,明代袁黄(了凡)和午梦堂叶绍袁、沈宜修一家,一直到乾隆年间大清官、诗人陆燿等都是吟诵高手;清乾嘉道年间,以郭麐为首,与陈梦琴、迮朗、徐江庵、吴云璈、柳树芳等分湖派诗人常在芦墟东园和分湖滩钓月舫雅集,吟诵吟唱诗词。后来柳亚子先生所说的“芦墟号称文学渊薮”即指此盛况。分湖吟诵在清同治年间已形成了以沈咏楼为首的“分湖吟诗调”派和以叶芝岩为首的“分湖叶家调”派两个分支,即两个艺术流派。清末民初时,南社诗人柳亚子、王大觉、凌莘子、沈昌眉、沈昌直、夏应祥、许半龙、许太平、唐九如、沈文杰、范烟桥等等也曾多次在分湖雅集,即兴创作,相互唱和,或联句,就用这两种调式吟诵诗词,被传为佳话。

分湖吟诵的内容主要是古体诗(四言、五言、六言、杂言诗等)、近体诗(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词、古文名篇等传统诗文四大类。分湖吟诵的方式与唱歌不同,原没有固定曲谱可循,主要是口头传承和灵活自如地运用,比较自由,可以随意发挥。分湖吟诵采用的主要是芦墟、北厍和汾湖一带的官方言及有时稍带一点中州音,较多地保留了古典诗词文的音韵美。在吟诵上注重感情的表达,强调气势与韵味。分湖吟诵介于语言和音乐之间,但又兼有语言和音乐特色,雅俗共赏。

年以来,随着分湖诗社的成立,使分湖吟诵这一古老独特、高雅委婉,刚柔相济的传统音乐和语言艺术于一身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分湖吟诵原汁原味的传授非一朝一夕之功,须持之以恒地努力,刻苦勤学,方能学得真谛。因此,尚需有关部门经常关心和帮扶,多开展分湖吟诵活动和多办吟诵培训班,引导更多的吟诵爱好者和中小学学生参与,使分湖吟诵得以更好地抢救、保护、传承,以发扬光大。吴江昆曲艺术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从明万历年间昆曲进入发展期,一直到清中叶,是昆曲的繁盛时期,也是吴江昆曲的鼎盛期,出现一批世代相承,几辈人参与戏曲创作、曲评曲论、曲谱编订、组织戏班演出的文化世家,这些家族都有几代人观剧赏曲,参与填词创作、度曲、品曲、论曲、审音定律、编纂曲谱,在戏曲方面人才辈出,传承有序。著名的曲家有顾大典、沈璟、沈自晋、沈宠绥、沈自征等,著作丰厚,经过年风雨,依然有著述传世,包括戏曲理论、声乐著作、曲谱和剧本,并依然有作品在现在的昆曲舞台上搬演。吴江曲家的成就吸引了附近的其他曲家,在昆曲发展史上形成以沈璟为核心的曲家群落,史称昆曲“吴江派”,不断完善“本色论”和“格律论”,他的出现拯救昆曲于发展的十字路口,又影响了后继的苏州派,共同推动了昆曲的繁荣和大发展,故历史上认为昆曲“中兴于吴江”。

吴江还有一项特别的将昆曲与木偶表演相结合的民间艺术:木偶昆曲,由七都镇吴越村“姚姓公保和堂”姚氏嫡传班子传承而来,该戏班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多年历史。

目前,吴江昆曲艺术主要流传于一些文化结构较高,职业稳定的人群中,并成为他们修身养性的一种有效途径,与古时昆曲艺术主要流行于文人士大夫的格局一脉相承。吴江的昆曲艺术活动主要集中在清音昆曲社,社团成立一年多来开展了大量的传承工作,邀请资深老师教授昆曲曲唱,进行拍曲练习,开展“分湖雅集”等主题雅集活动,交流互动,促进会员成长,同时初步开展吴江昆曲史料整理等工作,梳理吴江昆曲历史脉络;曲社也承担了部分社会责任,则开展了多项昆曲文化推广活动:以“清音谐赏”为主题,开设系列昆曲导赏活动;配合导赏开展了昆曲主题征文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昆曲艺术活动中来;与吴江实验小学、苏州艺校合作开设小昆班,引领孩子们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前六批吴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简介吴江蚕桑丝织技艺(吴江旗袍制作技艺)

吴江旗袍的制作技艺源自于盛泽镇蔡氏制衣社创始人蔡彩华,民国时期,她学得一手传统旗袍技艺,于五十年代回返故里盛泽将此技艺传承给同样是裁缝师傅的好友顾雨宝,吴江旗袍制作技艺手艺人顾守琴的母亲,通过传承,顾守琴学得一手传统旗袍手工制作的技艺。

吴江旗袍以花样纷繁的丝绸手工盘扣及传统斜腋线开边为主要特色,用料考究,主要是棉麻、锦缎、真丝、丝绒、泰丝、蕾丝、宋锦等等,常见的旗袍图案由手绘、印花或是提花等不同工艺来体现。色彩各有所好,有绚丽醒目的也有暗沉稳重的,款式别致,充分展现出民族服饰悠久的历史文化,着重体现东方女性含蓄优雅的魅力。

近代旗袍的工艺特点是式样简洁合体的线条结构代替了精细的手工制作,而吴江旗袍的工艺特点是传统旗袍做法,以精细的手工制作为主,各种刺绣、镶、嵌、滚等工艺都用手工完成。目前,吴江旗袍的传统手工制作日渐稀少,濒临失传,亟需保护及开展有效的传承发扬。吴江阿婆茶(芦墟阿婆茶)

芦墟阿婆茶的起源虽至今尚无确切考证,但从这里许多人家至今仍然或多或少地保存着祖辈传下来的各式茶具,就不难寻觅到阿婆茶的历史踪迹了。芦墟阿婆茶以茶为礼、以茶待客,交流思想感情,构筑睦邻和谐友情,久而久之就成了这里的民间习俗,蔚然形成了江南水乡地区的一种特有的民俗风情。

在当地凡年过半百的老妇,被尊称阿婆,是阿婆茶的组织者和主要参与群体。茶会的主办者称“作东”,亦叫办一“浦”茶。阿婆茶一般仅邀前场后宅、东邻西舍平时交往密切、友谊较深的阿婆们。茶会按各自的住房环境,或在灶间,或在厢屋、壁脚,围着饭桌、平春(一种低矮的长条桌子)而坐,饮茶闲聊。茶友们的开场白往往是对主人茶点的品评、赞美和道谢。吃阿婆茶时,妇女们谈家常、谈生产,包括儿女亲事往往就此谈成。阿婆们随兴所至,说短道长、各抒己见。但她们能基本遵守所谓“随地话,随地消”这一不成文的规矩,有利于彼此和睦。

阿婆们用自制的风炉,以竹片、树枝作燃料,汲取当地的河水,放入铜吊中煮水。沏茶时,先要点茶头,隔数分钟后,再用开水冲泡,以保证茶的色香味的纯真。芦墟阿婆茶的另一特点是茶点:一般都是农家自己种植的蔬菜瓜果、或野生的菜肴,如用马兰头做成的塌饼、用艾草做成的青团子、用麦芽做成的麦芽塌饼、麸皮塌饼等还有自家腌制的菜心以及菱藕之类,按照农村收获季节的更替,适时变换茶点品种。生活改善了,以菜佐茶少了,大多以瓜子为主,兼有普通糖果。二三小时后饮罢,约定下次东道主。

现在,芦墟阿婆茶也延伸了许多新的内容,品位也有所提高。如:结婚要喝“喜茶”、生孩子要喝“添丁茶”、造房子要喝“进屋茶”、上大学喝“状元茶”、参军喝“报国茶”等等。“阿婆茶”促进乡邻间亲热友好、和睦相处,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一条无形的纽带。芦墟阿婆茶是富有特色的生活习俗,代代传承至今,在当地农村仍常见。

至此,吴江已拥有79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国家级项目2个,江苏省级项目3个,苏州市级项目18个。

来源: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可不可以根治
关爱白癜风健康惠民活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oyangshengwu.com/hlmjb/102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