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扎在中国历史上影响非常深远。很多人以为马扎不会是年代很古老的一个物件,应该也没有多大价值。但恰恰相反,马扎是我们中国家具里最古老的品种,至今有两千年以上的时间了。历史上,它有一个学名叫“胡床”,这在《后汉书》里就有记载了。曹操跟马超打仗,曹操跑到江边准备渡江,就坐在马扎上。“床”在中国古汉语中的本意是坐具,不是卧具。《说文解字》里记载得非常详细,“床,安身之坐也”。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中国人最早是睡在地上的,席地而坐、席地而卧。
至于“胡床”这个说法,古人认为凡是从西域过来的,都用“胡”字打头,我想这跟当时汉人的观察有关。汉人一般来说皮肤都比较光洁,毛发都不那么重,一看西域来的人,脸都剩一点儿了,全是胡子,所以当时的汉人把西域来的人称为“胡人”,我想很大程度上是观察了这种表象。
黄花梨卷草纹马扎
高53厘米观复博物馆藏
马扎是游牧民族带给我们的,一般来说,农耕民族容易故步自封,但是我们古人能够选择外来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吸收了游牧民族先进的起居方式。人类有两种起居方式,一种就是席地而坐,亚洲地区基本上都是席地而坐,比如日本、印度、尼泊尔、泰国、韩国、朝鲜,包括伊朗、伊拉克,都坐在地上。欧洲则是垂足而坐,两千年前欧洲人就已经是高坐,坐在椅子上了。为什么要高坐呢?是因为他们过去的环境比我们潮湿,我们亚洲干燥,尤其黄河流域非常干燥,所以人坐在地上不会过于难受,但是欧洲比较阴冷,坐在地上是不可以的,所以逼得欧洲人很早就高坐起来,由此东方和西方形成了两种起居文化。只有我们,只有聪明的中国人,改变了起居习惯,既保留了席地而坐的一些特性,又接受了高坐的文化,这种文化给我们后来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席地而坐:唐代孙位《七贤图》卷(局部)
这个马扎是我以前认识的一个搞摄影的小伙子“淘”来的,他没事儿喜欢挎着包到乡下采风,在通州农村碰见了一个老大娘,她坐的那马扎可是有年头了,一看就是老辈儿留下来的。小伙子说:“您看您都这么大岁数了,坐着这个也没个靠背,多难受;我是搞摄影的,还喜欢老物件,您看,我就挺喜欢您这小马扎的,要不您五块钱卖给我得了。”大娘说:“那不行,我还用呢,再说用了一辈子了,有感情了。”小伙子说:“大娘,您看我给您一个躺椅,铁架子、防雨尼龙布,能调节角度的,这坐着躺着都舒服,再给您大孙子买一个变形金刚。”
就这样,一个躺椅、一个玩具,换了一个黄花梨的老物件。现在看很划算,但在当时看这可能是一个赔钱的买卖,当时大家都觉得老物件不值钱。在20多年前,大家的生活愿望跟今天有很多的不同,所以对老的东西除了一些老人还有情感,年轻人一般都对老东西没有感情,也不知道它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小伙子就用现代化的物件,换了一个老物件。这东西我想各地有不同的名称,我们小时候这东西叫马扎,还有的地方叫扎子、交叉子、小床。
在北京通州这个地方怎么会发现黄花梨家具呢?这有一个历史背景。通州之所以叫通州,意思是四通八达。我们国家有两个通州,北京的这个叫北通州,南边还有一个南通州,简称南通。明清时期,黄花梨家具生产出来以后,从苏南运到苏北以后,从南通州起运到北通州下船。这条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条河,给中华民族创造了无穷的价值。到了通州以后,货物要下船,它不可能在船上待着,下船以后,通州周围的人都以贩卖家具为生。做生意的人一定有一个问题,他最终肯定会剩下一个库底子,就是卖不掉的东西,比如进了十个,